相關詞條
-
三法司會審
司法制度。清制,凡是死罪中應處斬、絞的重大案件,在京的由三法司會審,在外省的由三法司會同覆核。在京的會審之案,先由“小三法司”即大理寺左、右寺官及都察院...
梗概 制度簡介 -
大理寺三法司
在中國歷史上,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明代明代審判機關合稱“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清代清代承襲明代三法司體制,審判機關仍為刑部、...
概念釋義 歷代稱謂 -
三法司
中國舊制三個司法機關的合稱,明清前的朝代基本都是有實無名,直至明清才真正確立“三法司體制”。三法司將審核結果,奏報皇帝,由皇帝召大臣復按後執行。除大理寺...
簡介 歷史淵源 -
小三法司
小三法司是清朝會審要犯機構之合稱,相對於“三法司”(刑部與都察院和大理寺)而言。凡在京重大案件,先由都察院有關道御史及大理寺左與右二寺官員與刑部承辦會審...
介紹 相關條目 -
司禮監
司禮監,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由於明代胡惟...
歷史沿革 組織結構 參政範圍 參政途徑 歷史影響 -
養生十三法
養生十三法,又名聰明法是藥王孫思邈提出的養生方式。
簡介 具體內容 孫思邈其人 孫思邈名言 -
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中書省和尚書省是兩漢時期基本形成,東漢廢除中書...
概述 歷史沿革 最高機構 形成過程 三省 -
司禮監秉筆太監
明代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八員,或四五員……司禮監提督一員,秩在監官之上,於本衙門居住,職掌古今書籍、名畫、冊葉、手卷、筆、硯、墨、綾紗...
歷史背景 二十四衙門之首 業務分工 “批紅”制度與司禮監擴權 中國古代職官的發展 -
左右司御率
左右司御率,見“太子左右司御率”。
背景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
發展概述 組織架構 歷史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