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三月二日北門馬上
新街如拭過鳴騶 ,芍藥酴醾競滿頭 。
十里珠簾都卷上 ,少城風物似揚州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新街:范成大任四川置制使時,成都新以石板鋪路,清潔如洗。拭:擦、揩之意。鳴騶(zōu):達官貴人出遊時的車騎。騶,古代掌馬的官。也掌駕車。
②芍藥:植物名,花大而美麗,名色繁複,供觀賞,根入藥。酴醾(tú mí):花名,以色似酴醾酒,故名。競:爭逐。
③珠簾:用珍珠綴成的帘子。
④少城:今成都市人民公園周圍的一片城區為少城。詩人這裡或以代成都,或特指少城一片景物。風物:風光、景色。揚州: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繁華無比。
白話譯文
新修街道像擦洗過一般,出遊的車騎往來不斷;各種花木鮮艷奪目,貴人們爭相插在自己的頭上。
十里熱鬧的地段,車上貴人紛紛拉起珠簾、觀賞熱鬧場面,鋪面打開,成都同揚州一樣繁華美麗。
創作背景
南宋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在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撫制置使。由於范成大在任職期間,做了許多便民利民的好事,因而使成都的繁榮更是盛況空前。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二日,作為地方長官的范成大騎馬出巡,在城北俯視成都的景物,寫下了這首寫景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首描寫的是成都繁華的市況。詩題點明時間地點,還把作者當時置身於市景的那種怡然自得之情微微暗示出來。
“新街如拭過鳴騶”,首句開門見山展現出一幅熱鬧街景:新修的寬闊大街上,街面乾淨得如同擦拭過一般,不時有貴族出遊的車騎經過,那“得得”的馬啼聲和車夫喝道開路聲,奏響了這繁華鬧市的序曲。
接著“芍藥酴醾競滿頭”,表明正是暮春時節,百花已近凋零,而芍藥和酴醾卻在此時含苞怒放,蘇軾曾讚美:“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薩泉見餉二首》)。那大朵大朵紅色的芍藥和白色的酴醾競相開放,裝點著暮春的錦城成都,為城市平增風采,加之那些坐在華貴高車上的貴人把鮮花插在自已的頭上,還任馬車載著自己招搖過市,一片盛日景致。
這樣熱鬧的場面,自然引起人們的爭相觀望,其間更有許多是婦女,“十里珠簾都卷上”一句就是寫此景。十里,雖是虛指,但從中略可見人數之多。古時的成都,歌台舞榭雲集、佳麗不計其數,她們紛紛拉起珠簾、饒有興味地觀賞熱鬧場面,此情此景,和蘇軾的《吉祥寺賞牡丹》中描寫的場面大有相似之妙:“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作者置身於這繁華之中,被眼前的盛況所感染。不禁感嘆道:“少城風物似揚州。” “少城””即成都的代稱,古時的成都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少城多是官府商肆,熱鬧非凡。揚州自古繁華,是首屈一指的商業城市,當時成都的風貌和揚州非常相似,因此唐朝時便有“揚一益二”的美譽。最後二句是由杜牧的《贈別》演化而來:“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由此可概見宋代大都會成都風貌之一斑。
范成大這首小詩,雖只有四句,卻全面而細緻地為讀者勾勒出成都當時的盛況,全詩無一處落筆於人,卻處處見人,人在詩外,卻在景中。此詩別具風格,清新明媚,全詩內容包羅甚豐,卻過渡自然,是為一佳作。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粟品孝《成都通史·卷四·五代(前後蜀)兩宋時期》:詩歌流暢明快地記錄了成都的繁華景象和時人插花滿頭的習俗.令人忘卻國家危急的大勢。
四川大學教授祝尚書《宋代巴蜀文學通論》:范詩中成都人滿頭爭插著“芍藥酴醾”,顯然又是在節日裡“娛樂”,而“十里珠簾”的市面,透露出城市的繁華。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