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風景名勝區

三明市風景名勝區

三明市山川秀麗,風光迥異,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除了國家級、省級的風景名勝區之外,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區不下百處。比較著名的三明市風景名勝區有:三明市區麒麟山公園、三元岩前黃楊岩、永安甘乳岩、寧化蛟湖等。

公園介紹

三明市風景名勝區 三明市風景名勝區

位於三明市區中部,列東大橋東側,海拔261.9米,占地40公頃。它面臨碧波蕩漾的沙溪河,後依高聳入雲的虎頭峰。麒麟山原名“牛籠山”,原為草木稀疏的荒山。1962年綠化植樹後,才形成如今松杉映翠、滿山秀色的景象。1980年地名普查時,在山腰一古墳發現有“孔子戲麒麟”石碑,俗謂麒麟為吉祥珍獸,故將此山改名為麒麟山。公園1976年動工,1980年開始全面興建,1981年竣工開放。公園遊覽區中有麒麟閣、麒麟索道、麒麟倒影、園中園和曲徑通幽等景點,並依山形建有浩然亭、聚雲亭、三元亭、蓮花亭、飛石亭等涼亭。亭型有三尖、六角、方形等,雕樑畫棟,飛檐翹脊,古色古香,掩映在青松翠柏、名花異木之中。公園道路迂迴曲折,假山異景,錯落有致,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園內還有工藝美術店、餐廳、茶館、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三元岩名字來源

三元岩前黃楊岩又名麟峰,位於三元區岩前鎮,因岩上多長黃楊樹得名。因其岩形似龜,鄉人以龜享萬壽為名,故又稱萬壽岩。黃楊岩四壁如削,表面似龍片魚鱗。岩中原有3洞:第一洞在淳化院旁(即今船帆洞),曲折縈迴約2里,洞中清風徐徐,涼爽宜人,是避暑勝地。相傳有龍居其內,每當雲霧繚繞、煙雲瀰漫之際,便有石龍鱗爪出現。第二洞叫碧雲洞,在岩的半中央,洞中怪石多似雄獅。第三洞原名天窗(即今靈峰洞),下透兩深洞,從洞口投石,叮噹聲悅耳動聽。宋左正言鄧肅有詩云“石壁巉岩驚鬼劃,異草幽花銷春色。群山迤邐不能高,突兀獨摩霄漢碧。芒鞋千尺山崔嵬,手摘星辰腳底雷……。靈岩知有老龍潛,挽出人間作霖雨。”

公園景色

泰寧李家岩

舊名“天台岩”,位於泰寧縣城西10公里的“丹霞岩”背面。洞穴不大,僅20餘平方米,隱匿在石頭中間,名“雪洞”。洞門僅通一人,進出要躬身俯首。穿過雪洞,為昔日和尚的膳宿禪房,兩道山泉注入兩個石窟池中,四時不涸。欲登岩頂,須沿階梯迤邐而上,險要處僅一縫隙小道可通,旁列有一排木樁護欄,狹路懸空,下臨絕壑,游者要彎腰慢步而進。在岩頂遠觀四周石峰,高低錯落,怪石嶙峋,青山拱秀,蒼翠欲滴。

泰寧寶蓋岩

位於泰寧縣朱口鎮之西,距縣城12.5公里。洞穴隱藏在一座石山之中,形如巨鍾覆蓋,故名“寶蓋岩”。洞高5.2米、寬50米、深32米。洞內有一股“漱玉泉”,四時傾瀉如雨,洞前有“放生池”,常年溢水,池旁古木參天。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蜀僧定慧結茅而居。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寶蓋寺”,現佛殿為1980年重建。東側岩壁間有一小洞,名“修仙洞”。西側有兩穴,一名“舍利岩”,為清康熙年間和尚骨灰塔,用赤石板建造的兩層或三層樓閣式的墓塔10餘座;塔座雕刻仙鶴、麒麟、花卉等圖案,素雅大方,並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師傳等簡歷。一名“穀倉岩”,系僧人儲藏穀物之所。下有五代閩王王審知派遣鎮守歸化場(今泰寧)大將鄒勇夫之墓。這裡群山環繞,高廣幽邃,僅有沿壁間鑿成的小徑可行,地勢險要。宋慶元二年(1196年)狀元鄒應龍有詩云:“夙有斯岩約,今晨得踐盟;路從支澗入,人在半空行;六月如霜候,四時長雨聲;願求容膝地,著我過浮生。”

永安甘乳岩

位於永安小陶鎮大陶洋五一村右側大樹坡山腰處。主洞廳面積1150平方米,高14米,能容800多人。據永安舊縣誌載:“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然。”甘乳岩由此得名。明洪武三十年(1390年)曾在此建一看經亭。明正德三年(1507年)在主洞廳後側建1座2層塔式樓,稱為上殿,內供奉青水禪師等5尊菩薩;此樓於“文化大革命”初被毀。四壁的石凌花瑩潔閃爍,洞頂梳狀溶岩千姿百態,倒懸的鐘乳似宮燈,投石擊之,其聲若鍾。第二層溶洞長3公里,有3層瀑布,最大的高6米,寬15米。還有老壽星、奔獸等景點。出洞口有三:一是逆流而上,通後山銅鑼凹與天星潭;二是順流而下,從山腳出水口匍匐而出;三是從稱為“五通間”的處所走出。

將樂銀華洞

位於將樂縣城東南18公里的漠源鄉地村石灰山中,距玉華洞約13公里,成因與玉華洞相同,屬喀斯特地貌。全洞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林立,通道縱橫交錯。傳說唐代有一皇帝游此失落還魂帶、金扁擔二寶,因洞中黑暗,照明的松脂木片又將燃盡,只好匆匆離去。其後達官貴人爭相來游此洞尋寶,當地百姓不堪擾累,遂以糯米糍粑砌石,封住洞口,自此銀華洞失傳於世。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於該洞洞口處挖掘到唐天寶銅錢一枚。不久又尋得後洞口,在懸崖峭壁之下,為荊榛蔓草所掩沒。四周竹木蔥鬱,岩壑幽奇,須攀樹牽藤而入。洞徑逶迤曲折,或上或下,狹處只可緣壁佝僂而行,而寬處可容千人有餘。洞內乳柱嶙峋,危石兀立,泉露如珠,奇詭多變,有的象揚鬃飛鬣的烈馬,有的似引頸高歌的金雞,栩栩如生。1992年,將樂縣政府對銀華洞進行投資修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將樂落星穴

又名星窟。位於將樂縣城北蕭公洞( 縣工具機廠後山),距縣城3公里。《潛確類書》載:“福建將樂縣北門有落星穴。晉義熙年間(405~418年)有長星墜其處,俄成一穴。”由於落星穴就在宋代哲學家楊時故居附近,所以民間附會“五百年當生大賢”,即楊時的誕生應了隕星之兆。至今民間還流行這種傳說。此穴今尚存原貌,深10餘米,底部直徑9米,頂端直徑20多米。穴內北面陡立,呈斷壁狀,其餘各面均有不同斜度,整個外形如漏斗,既大且深。這是國內有文字記載較早的隕石墜陷地之一。隕石入土深度未探明,因年代久遠,穴坑為塵土所封積。將樂落星穴對隕石和隕石坑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寧化老虎岩

洞位於寧化縣湖村鄉西北面1公里處,石灰岩結構,高10米,面積1500平方米。洞口朝南,洞外平地略低於洞口;洞內乾燥,有少量蝙蝠棲息。此洞於1981年發現。採集的標本經省地質隊及有關部門初步鑑定屬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1982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再次對此洞的形成和穴居動物種類等方面進行考古。該洞內深處有文化層9平方米,堆積層達1米厚。採集化石20多種,屬各類動物牙齒上千枚。其中,可以辨認的有17種:大熊貓、劍齒象、獼猴、犀牛、豪豬、鼠、野兔、熊、鬣狗、野豬、水鹿、野牛等,屬食蟲、翼手、齧齒、靈長、兔形、食肉和偶蹄等9目,經分析應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同時,洞中還發現多片動物骨骼化石,上面留有明顯的古人類食用時留下的砍痕。

寧化蛟湖

又名龍王潭,在寧化縣湖村張家灣,距縣城32公里,因傳說古時有僧人見白龍臥湖面而得名。南宋嘉泰年間建龍王廟於湖側,早廢。湖呈橢圓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最深處達103米;水出湖底,湖面溢平,久晴不旱,久雨不澇,可長年引灌農田。湖水清碧如鏡,天光雲影,倒映湖中,隨波蕩漾;人立湖濱,有土動欲陷之感。四周古樹蒼松挺拔,水光山色,蔚為壯觀。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在湖側建有蛟湖草堂(其詩集即名為《蛟湖詩鈔》),今已廢圮。

沙縣洞天岩

位於沙縣鳳崗鎮西2公里處。此處景點有佛雲岩、臨清池、永和洞等,並有古代摩崖石刻10餘處。其中,有一枕流灘,水底石頭上刻有“枕流”兩個大字,水花翻卷,字跡依稀,妙趣橫生。《沙縣縣誌》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詠洞天岩詩:“洞入靈岩景倍幽,香林寶地足遨遊。綠溪秋草同僧寂,一路山花散客愁。怪石畫懸蒼樹回,飛泉晴帶白雲流。斜陽未盡登臨興,更欲乘風到上頭。”

沙縣“十里平流”

為古沙陽八景之一。十里平流指沙溪虬江河段即西起大洲,東至琅口約5公里河道。沙溪河自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灘多流急,至此則河面驟開,水勢平緩。兩岸青山疊翠,樓宇臨江,縈徊十里。這在多礁灘險阻的腹地山區,堪稱閩水一奇。宋李綱在此泛舟題詩曰:“平溪綠淨見游魚,十里無聲若畫圖。但道曾經太史愛,不須淤染自為愚。”十里平流東段有幞頭石,形如冠幘;西段有豬母石,勢極猙獰。而今,古景展新姿,1969年興建的沙縣城西大橋和1989年興建的東門大橋以及1994年建成的府前懸索橋,猶如幾道長龍飛跨沙溪兩岸,雄偉壯觀。

尤溪蓬萊山

又名九仙山,在尤溪坂面鄉,距縣城20公里,海拔1008米。蓬萊山山勢雄壯,怪石嵯峨,山高水秀,古木參天,峰巒峭拔,人跡罕到,上有金鯽池、石棋盤、黑白二石子、煉丹灶、白鶴洞等勝跡。同時,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峽谷險絕,山泉潺潺,蒼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獨特。相傳山巔有仙人往來,並可聞鼓樂聲。據《尤溪縣誌》載昔人詩云:“微風輕動霧雲開,日照峰巔香燭台,不為神靈躬朝觀,只緣賞景上蓬萊。”又雲:“雲騰羅漢浮十島,霧涌蓬萊隱萬松。”蓬萊山夏日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8℃,是理想避暑勝地。

明溪滴水岩

又名玉虛洞,在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為石灰岩溶洞。該洞有明洞和暗洞,暗洞最底層稱來風洞,又稱飛龍洞。盛夏佇立洞口,涼風拂面,沁人心脾,暑氣盡釋。洞內石竹、石筍犬牙交錯,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明洞則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來風洞往右拾級登高20餘米處,是滴水岩主體之上洞,寬闊的穴廊洞口有3根碩大天然石柱,分左天柱、中天柱、右天柱。由仙源洞穿過夾在峻峭兩壁間而搖搖欲墜的大黿石,沿著10多級的石階可下到滴水岩主體之下洞——桃花洞。該洞似天然禮堂,洞高20餘米,可容數百人。四周洞壁鍾乳累累,似竹似筍,似魚似鶴,千姿百態。民國時期,該洞曾一度作為紅軍戰地醫院。1982年後,滴水岩修葺一新,洞內裝設彩燈,岩前有花園,岩後有石林拱圍,成為明溪縣旅遊勝地,是三明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清流大豐山

位於距清流縣城45公里的賴坊鄉動員羅村里東南,最高峰為棋盤山,海拔1705.7米,為清流縣境域最高的山峰。大豐山巉岩峭壁,險峻雄奇,相傳古時歐陽真人在此修煉,道成身化為岩。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鄉人建廟塑像祀之,名曰“順真道院”。大豐山沿途有半山庵、趙公亭、香爐峰、煉丹灶、寄子岩、棋盤石、牛繩路、飯乾石等勝跡。站在大豐山的峰巔可觀日出,周圍諸縣山川形勝盡收眼底。山中野生藥材品種甚多,俯拾可得。故有“豐山風景好,滿山都是寶”之諺。

大田空洞山

又名仙人洞,在大田縣上京鎮梅林村空洞山自然村內,因全山空腹得名。仙人洞為石灰岩洞,沿口斜下,洞內共有大小18廳,迂迴曲折,大者可容200餘人,小的則須彎腰側進。自然景物遍布洞內,如龍頭、牛蹄、蜂窩、陡嶺、筍、鼓、灶、鱉等;其中,尤以“仙人蚊帳”和“清水池塘”景點為佳。清水池塘水深及膝,5米見方,小泉順著淺溝流入深隙不知去向,別有風趣。相傳過去遊人可見紅鯉魚游於池中,見人即潛入旁穴,無法捕捉。洞外山坡岩石怪立,花草叢生,為遊覽勝地。

建寧金鐃山

又名大曆山、太弋山,位於建寧縣金溪鄉與泰寧縣大布鄉交界處。昔傳閩越王無諸曾校獵於此,遺下金鐃,故名金鐃山。據載“山有八十四峰,周亘三百餘里”。東麓多為懸崖峭壁,曲徑險要,峽谷縱橫;西麓支脈蜿蜒,青峰叢立,翠竹蒼松,銀泉飛瀑,峰奇水秀,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金鐃寺、白石頂、石燕岩、仙人池、金鐃晴雪、龍潭飛瀑、鐃雲山海、千姿群石等名勝古蹟。其中,白石頂是金鐃山的主峰,海拔1857.7米,冠蓋建寧、泰寧兩縣諸峰,登峰遠眺,金湖山水盡收眼底。

金鐃山的半山腰有座金鐃寺。該寺建於五代梁龍德元年(921年),建築面積1368平方米,是建寧縣僅存的一座千年古剎。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禪房、地藏樓、觀音樓等,共13廳64間,建築典雅、莊嚴肅穆,檐柱走廊均系精雕細刻。1984年,該寺遭土石流衝擊,幾乎圯廢。後經政府、社會團體和北美佛教協會會長釋廣賢法師捐助,現已修葺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