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患五恥

三患即:未曾聽說的事和知識怕不能聽到;聽到之後怕不能學到;學到之後怕不能做到。   五恥即:身居職位卻不能發表應有的意見;發表了意見卻不能實行;已得到的東西又失去了;土地有餘而勞動力不足;大家平均而自己多得一些。

三患五恥
選自【春秋】《禮記·雜記》
拼音:sān huàn wǔ chǐ
【導讀】:本文講述的是儒家關於“君子”的道德標準,對我們今天的修身和行事都是具有參照價值的。
【原文】: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而己倍,君子恥之。
【譯文】:
君子有三個擔憂:自己沒有聽說過的知識或道理,擔心不能聽到;已經聽說了,擔心不能學到手;已經學到了,又擔心不能實踐。君子感到可恥的事有五件:擔任一定的職位,卻不能發表應有的意見,君子感到可恥;發表了意見卻不去實行,君子感到可恥;實行中半途而廢,君子感到可恥;土地有餘而勞動力不足,君子感到可恥;老百姓平均分東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卻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恥。
【關鍵內容提要】
三患即:未曾聽說的事和知識怕不能聽到;聽到之後怕不能學到;學到之後怕不能做到。
五恥即:身居職位卻不能發表應有的意見;發表了意見卻不能實行;已得到的東西又失去了;土地有餘而勞動力不足;大家平均而自己多得一些。
【意思解釋】
患:擔憂,憂慮
弗:不
既:已經
行:實踐
恥:引以為恥的事情
恥:覺得羞恥
位:官職;職位
言:意見;建議
眾:老百姓
寡:少
倍:多
己: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