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翻壩高速公路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起於湖北宜昌市秭歸縣334省道的曲溪橋,止於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南,全長57.8公里,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是一條比三峽船閘更快捷的運輸通道。

背景

三峽船閘一直以來都是長江過壩貨物的主要通道。自2000年開始,為緩解船閘運輸壓力,川江貨物滾裝船舶運輸車輛實行“水——陸——水”翻壩轉運方式,即:三峽大壩上游水域——繞壩公路——三峽大壩下游水域。10年來,三峽翻壩轉運滾裝車輛180萬輛,轉運旅客500多萬人次,對發展長江航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陸路通道不暢的問題一直沒能解決。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通車後,三峽庫首第一縣秭歸縣將禁止載貨車輛從縣城內通行,滾裝運輸改“水——陸——水”為“水——陸”模式,車輛在三峽大壩上游秭歸港下船後從三峽翻壩高速公路直接進入全國高速公路網路。

工程概況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三峽翻壩高速公路

三峽翻壩公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起於宜昌市秭歸縣334省道的曲溪橋,經過秭歸縣九里開發區、夷陵區三斗坪鎮、點軍區土城鄉、橋邊鎮、聯棚鄉艾家鎮、宜都市紅花套鎮,止於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橋南,接滬渝高速公路湖北省宜昌至恩施段,全長約58公里;其中大橋24座,長7850.2m,中橋1座,長64.6m,橋樑總長7914.8m;隧道13座,其中特長隧道5座,長18273.75m,長隧道1座,長1013m,中短隧道6座,長3376.5m,隧道總長22624.75m,橋隧占路線總長53.8%;互通式立體交叉4處,分離式立體交叉11座,服務區1處,收費站4處,連線線3.71公里。

設計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計算行車速度80km/h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整體式路基寬24.5米,中央分隔帶2.0米,分離式路基寬12.25米,橋樑與路基同寬。
橋涵設計荷載為公路--I級;特大橋設計洪水頻率為1/300,其它構造物及路基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地震基本烈度六度,按七度設防。
經三峽翻壩高速,三峽翻壩滾裝運輸車可駛入滬渝高速宜恩段、滬渝高速漢宜段等全國高速網路。下行貨車只需約40分鐘即可繞過三峽大壩葛洲壩,節約至少8個小時。

投資

三峽翻壩高速公路概算總額為40.13億元。

特點

一是技術含量較高。項目地處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屬湖北省地質災害易發區,水文地質狀況十分複雜,工程安全技術含量要求較高。
二是建設環境複雜。路線跨城區、開發區、旅遊景區,移民安置區等,同鐵路、地方道路、通訊線路、輸電線路反覆交叉,建設環境十分複雜,協調工作量大。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高。路線從上至下沿長江南岸布局,緊靠“兩壩一峽”,沿線植被繁茂,人文自然景觀眾多,部分路線穿越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區域,環保要求高,保護性投入大。
四是社會關注率高。項目建設背景及特殊的區域環境條件,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才能向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建造

公路於2008年4月開工建設,2010年12月31日建成並舉行通車儀式。投入運營後,該段路面交通秩序及交通事故處理暫由湖北省公安廳交警部門代為管理。載貨車輛在三峽大壩上游秭歸港下船後可付費從三峽翻壩高速公路直接進入全國高速公路網路,真正實現水陸運輸無縫對接,大大提高運輸效率。

注重環保

建設者在技術方案的確定上,優先考慮環保要求,如隧道進洞儘可能採取"零破壞"方案,滑坡體帶儘可能採取支擋方案,高邊坡儘可能減少工程防護,而更多的採用綠色生態防護等;對特殊地勢地形條件下,不得不實行的環境破壞,先確定恢複方案,再開挖施工;在取、棄土場的選擇上,儘量遠離工農業生產、生活設施集中區,選擇地形地窪,不易受河流、溝渠等地表徑流沖刷的荒山或低產田地,護住坡腳並實施綠化。拿出專項資金,委託湖北省交通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宜昌市水土保持監測站對本項目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開展相關監測工作。建設者的要求是把三峽翻壩公路建成一條精品路、景觀路、環保路、生態路、觀光路,為此聘請了高水平的專業設計單位,對工程沿線隧道洞門、防護工程、房建工程、附屬區等進行了整體最佳化和景觀設計。

收費

按湖北省交通廳制訂的收費標準:對於超出20噸的特大型載貨汽車,在每公路每車收費3.35元的基礎上,每增5噸每公里加收0.84元。

意義

翻壩高速公路建成後可上通成渝,下達襄荊,南連粵桂,北抵中原,過往車輛不需要中途轉運就可繞開大壩通過三峽庫區,直接駛入國家高速公路網滬渝線,通行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以內,大大緩解了三峽船閘的通行壓力。對於提高三峽水利樞紐的運行安全,完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營運功能,加快三峽庫區、壩區資源開發,構建長江南北兩岸的立體交通體系,繁榮三峽庫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