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三峽區域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游接合部,擔負著承中啟西的關鍵連結和支撐作用,以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為中心打造三峽城市群對於支撐長江經濟帶、助推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對整個長江經濟帶發揮銜接作用。
地區範圍
三峽城市群主要包括湖北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和神農架,湖南張家界、岳陽和常德,重慶萬開雲、巫山、巫溪、奉節、等地,國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7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萬億元。
“宜昌地處鄂、渝、湘三省市交接處,西連重慶,東接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徐頑強道出了宜昌的地理優勢,“它是長江中上游結合部,也是全國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要道。”宜昌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咽喉,擁有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水電之都”;宜昌也是“中三角”與“成渝”兩大城市群重要的節點城市,在長江經濟帶特別是三峽區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徐頑強指出:“宜昌不僅要作國家的‘發電機’,更要為三峽城市群三省十二市的全面發展提供實際支撐,激活其旅遊樞紐、交通樞紐和信息樞紐的潛能。”
除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還“用事實說話”,展示了宜昌的經濟實力:“宜昌市的GDP連續十年位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六省中僅次於武漢、鄭州、長沙、合肥、南昌和洛陽,居第六位。宜昌現已經具備了推進城市群建設並成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他認為,宜昌應努力擔當三峽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當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強產業體系支撐,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和開放開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輻射能力。
“三峽城市群既有旅遊一體化的天然聯繫,也有旅遊一體化的基礎條件,還有旅遊一體化的關係紐帶。”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闞如良認為,旅遊是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提出從頂層規劃設計上謀劃三峽城市群旅遊一體化發展,建議成立三峽城市群旅遊聯盟,重點在產品互補、線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品牌共塑、平台共建等領域達成共識。
地理優勢
長江經濟帶已經形成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超大城市群。在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國家已布局皖江城市帶。而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還缺少一個次一級的城市群或增長帶,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狹長“真空地帶”。
“三峽通則長江上游通。”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在研討會上說,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迫切需要一個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城市群增長帶,以彌補長江中上游發展的缺陷,擔當起協同推進長江中上游發展的重任。
據了解,早在2014年1月,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就在湖北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宜昌代表團討論中提出建設“湖北三峽城市群”的構想並得到積極回應。黃楚平表示,三峽城市群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經濟同質,文化同根。近年來,三峽城市之間在交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旅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為三峽城市群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發展前景(來自光明網訊息)
發展定位
1、差異化發展戰略的示範區。三峽城市群處在中國地理版圖的心臟位置,是中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和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同時,城市群內部分工協同、功能互補,避免同質競爭,實現差異化的發展。
2、國際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利用區域內豐富獨特的長江三峽等山水生態、楚文化、三國文化等人文生態以及土家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區際生態文化旅遊協作與聯動,打造中國內陸腹地的黃金旅遊區,建成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生態文化旅遊區。
3、生態產業發展的聚居區。充分利用各種政策機遇,貫徹生態立群的理念,發展生態產業。堅持“兩型”引領,“四化”同步,著眼生態產業,力求生態環保、土地集約、項目聚集、產業集群,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4、協調發展的創新區。區域內大平原、大山區、大庫區、大林區、民族自治地區交融共存,富強縣市與國家級貧困縣市比肩而立,在產業不斷聚集調整最佳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區域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將得到聯動與協調發展。
功能布局
三峽城市群所屬區域按國家功能區劃分既有重點開發區域,又有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大致可分為三個區:
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中心城區和縣城。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等基礎條件較好,在產業發展、城市拓展等方面可以發揮優勢,形成帶動。
生態農業區:主要包括平原、河谷平壩以及低坡丘陵地區,以種植養殖業和村落聚居為主,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荊門、荊州可以發展成現代農業的示範區;萬州、宜昌、恩施等適於發展特色農業。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場以及世界自然遺產、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重要生態保護區。
綜上所述,三峽城市群功能可以設定為“一帶兩區”的主體空間格局。
——沿江產業經濟帶:以荊州為起點,集合荊門、宜昌、萬州以及沿江縣區,實施產業集群戰略,構築峽江產業經濟帶,打造萬億經濟走廊,無縫對接成渝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
——現代農業示範區:以荊州、荊門商品糧基地為依託,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在種、養、加工等方面在全國形成獨特和領先的優勢。
——生態文化旅遊區:以恩施、神農架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為載體,充分整合各種旅遊資源,打造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科考探索、民俗體驗等綜合性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
實現路徑
(一)積極宣傳,達成合作共識。
可以通過三峽城市合作發展論壇、經貿會、旅遊文化合作等方式,營造輿論,形成廣泛認同。最後,經過共同努力,爭取納入國家巨觀戰略,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點。
同時,積極推進簽訂《三峽城市群合作框架戰略協定》,建立合作聯繫制度與機制。在交通、旅遊、商貿物流、文化傳媒等方面開展先期合作。
(二)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化建設,促進空間區位能級躍遷。
整合現有交通網路資源,重點建設城市間快速通道。鐵路方面,爭取宜昌至荊門城際鐵路、荊岳鐵路、鄭渝鐵路早日開工;公路方面依託現有高速公路網構建各城市外圍快速環線,建設城市之間特別是鄂西南、渝東山區快速通道:完成宜巴、保宜、宜岳、江北翻壩高速、宜昌至湖南張家界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建設;水運方面,積極制定統一的港口岸線利用規劃,使三峽城市群成為東西部聯通的重要水運轉運樞紐;航空運輸方面,以三峽機場、恩施機場、萬州機場、神農架機場為支點,建立適應多航線、大機型、高運量需求的空中大通道,使其成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支線機場。同時,對區域內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岸防體系、信息網路、電信網路、電力網路等資源實行共享;對新建項目統籌,共建共用,避免重複建設。
(三)產業發展協同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以城市群為合作發展平台,按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要求,培養區域核心產業集群。可以優先考慮,以三峽城市群旅遊資源整合為契機,推進城市群旅遊產業協同發展;以傳統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材料與裝備製造等產業為基礎,合停並轉,技術升級,形成新型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食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材料與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四)加強生態共建,環保同治。
按城市群生態環境特點及發展狀況統一制定區域生態安全規劃,建設“一帶三核五軸”生態安全格局。一帶為長江生態安全帶;三核為神農架、恩施、荊門生態安全核;五軸為荊州——荊門濕地生態走廊,荊門——神農架農林生態走廊,神農架——萬州生物多樣性生態走廊,萬州——恩施峽江地質生態走廊,恩施——荊州水資源生態走廊。
提高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是城市群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一要推進生態共建。發揮政府調控職能,統籌協調城市群生態保護,形成完整複合、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二要推進污染同治。突破現有行政分割體制,建立和完善重大環境質量預警檢測和信息反饋系統,處理好突發性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建立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同時,各城市在安排生產力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時,既要充分考慮本地環境承載能力,又要考慮區域環境承載能力,避免以鄰為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