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受舜禪,即天子位,建立了夏朝,並封封本族人並肩王邰的兒子開國侯旻灌到膠東半島建立過國,過國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封國,都城就建在前呂村東、諸馮村西、王賈村北、小朱家村南的地方。此地被當地人(特別是王賈、小朱家)稱為大都子、小都子,地片分別叫都子南或都子北。後來四川移民在王河西岸建村,因在過國以西,故取名過西,流傳至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世傳八神山之一的陰主山就是指三神山。東萊是中國道教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有方士活動。山與海的相望,道與仙的對話,為三山島罩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受到歷代人君名士的尊崇。歷史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尋仙至萊,登三山祀陰主。中峰頂有一平坦“盞石”,鑿有九個酒樽、一雙筷子和手掌印,世傳這便是秦始皇設壇、注酒,禮祀陰主的地方;公元前109年和公元前89年,漢武帝曾兩次親臨東萊,登三山尋仙,築有“三山亭”並祭祀陰主。可能受漢武帝的影響,他的曾孫劉詢也在公元前59年來東萊拜神,祀陰主於三山;隋唐時期,三山島就是重要的軍事和交通港口;明清兩代,為抵禦倭寇和海盜侵擾,曾在此地安營設寨,駐紮水師,山上築有炮台;蘇東坡、孫擴圖等文人雅士,也曾登山攬勝留下了優美的詩篇。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在這裡交相融合,而今,三山島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及生物育種優勢,幹部民眾“凝心聚力、幹事創業、以港興區、跨越發展”,一座宜居文明的臨港新城正在渤海之濱、萊州灣畔崛地而起。
地理環境
三山島街道地處萊州市西北部濱海平原,王河下游貫穿東南西北,從三山島村南入海。境內僅有四座小山,其中三座在三山島海邊,另一座在單山村北。全街道共有35個村,4.9萬人。地形東南稍高,屬丘陵邊緣,南部和西部為平原,北部是濕地,近海為濱海沙灘。從古就形成東嶺、西沙、南平、北窪的地貌特徵。經當地人千百年來的不斷改造和治理,嶺地改造成了大片的梯田地,濕地變成了大片的台田地,沙灘建成了濱海黑松防護林帶,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過去的低產田都變成了豐產的噸糧田,為國家提供商品糧作出了貢獻。三山島北瀕萊州灣,東鄰金城鎮和朱橋鎮,南靠平里店鎮和城港街道,西依金倉街道,面積98.73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極為豐富,盛產300餘種海產品,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鱸魚出口基地。是全國聞名的科技之鄉和全國蔬菜、果品、畜禽無公害示範區。
自然資源豐富,年產黃金6.5萬兩。2015年11月,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探獲的萊州三山島北部海域金礦床,金礦資源量達470多噸(儲量20噸以上為大型金礦,50噸以上為特大型金礦)。萊州三山島北部海域金礦尚屬全國首個海上發現的金礦,該金礦最終由萊州市瑞海礦業有限公司獲得。
特色食品
清水煮雜色蛤
特產蛤叉(藍面鏡蛤)、雜色蛤,鮮美異常,是其他沿海地區罕見的珍品。清水煮雜色蛤、蟶子等,看似簡單的方法,卻保持了貝類的原有的鮮香,不僅是沿海民眾自家的食用習慣,也成為莊河酒店飯館不可或缺的保留菜餚。
紅烤全蝦
紅烤全蝦主料是不除皮、只除腸的全對蝦,加姜、蔥、植物油煸炒後,加紹興酒、白糖、精鹽,再放到鍋里用慢火烤,收淨湯。出鍋後的大蝦,頭尾連在一起成花瓣形,盛在大圓盤中,猶如一朵盛開著的牡丹花,火紅明亮,色澤喜人,蝦肉肥美、鮮嫩香甜,醇而不膩。
鹹魚餅子
漁民必須早出海,有一頓飯是一定要在海上吃的,吃鹹魚餅子省事、方便。對一般市民來說,以前冬季新鮮蔬菜少,只有白菜蘿蔔,調劑菜餚時,經濟實惠又隨處可買的小魚兒就成為家庭主婦的首選,家家戶戶每年都要鹽漬和晾曬一些鹹魚,鹹魚和苞米麵餅子成為最佳組合,家中吃飯、外出帶飯都少不了,漸漸走上街頭,成為著名小吃
基礎設施
三山島工業園一期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路、水、電、通信等配套到位,已有20多家中外企業落戶。港區、商貿區、倉儲區、旅遊渡假區、生活區等均成規模,且設施配套全、檔次高。教育、文化、衛生、金融、商貿等各項事業發展迅速。
交通
三山島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萊州港就坐落在轄區內,目前建成並投入營運的泊位共12個,其中10000噸級及以上泊位8個,50000噸級泊位4個,通過能力達到4000萬噸。2號港池10萬噸級散貨碼頭正在建設中;8萬噸級油碼頭改造工程以及五萬噸級航道拓寬工程即將動工;同時,華電國際的五萬噸級碼頭也已經動工建設;正在建設中的煙臺至大連的火車輪渡將成為連線山東半島與東北三省,溝通歐亞大陸的海上鐵路大通道。206國道、308國道縱橫貫通,即將竣工的大萊龍鐵路與全國聯網。青島國際機場和煙臺國際機場距工業區僅1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