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reme
古地中海地區被腓尼基,希臘和羅馬等文明廣泛使用的大型戰船。早期三槳座戰船分三層漿,每個槳由一名槳手操作。最初被腓尼基人所使用,後來被古希臘大量使用。
三槳座戰船的前身是單層槳戰船(pentekonter),只有一層槳,每邊25隻。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船也越來越大,於是槳手就分成上下兩層甚至三層,以容納更多的槳手給戰船提供更大的動力。三槳座戰船中在一側的槳手上下錯開,第三層的槳手位於甲板之上,而第一、二兩層槳手則位於甲板之下。
如果戰船繼續增大,單個槳手會很難滑動一隻槳,於是出現了五槳座戰船(quinquereme),最下一層槳手每人滑動一隻槳,上面兩層每兩人滑動一隻槳,總共是五名槳手划動三層槳,全部槳手都位於甲板之下。
而無論槳手分坐幾層,上下一列的槳手總數是當時人們劃分戰船大小的標誌,最常見的就是三槳座和五槳座戰船。
三槳座戰船的首部有青銅製的撞棰(Ram),其基本戰術是依靠速度和機動能力(加速和變向)去撞擊敵船的側面,撞棰可在水線下將敵船撞出一個洞並擊沉敵船,或撞斷敵船的划槳以使其失去機動能力。據研究三槳座戰船有效撞擊的速度為10節(相當於18.52公里每小時,中國近代海軍的主力艦定遠號的航速是14.5節)。
視頻:
電影賓虛傳中,有一段鏡頭反映的就是三槳座戰船攻擊時槳手划槳速度不斷加快的鏡頭。由慢到快分別是:戰鬥速度(Battle Speed),攻擊速度(Attack Speed)和撞擊速度(Ramming Speed)。
三槳座戰船是古代海軍奪取制海權的強大武器,好比近代以來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並且不乏象薩拉米海戰和亞克興海戰這樣的決定性戰役。
在海戰中,桅桿被放倒,以進一步增加機動性;
典型三槳座戰船的尺寸:
- 總長:37米
- 槳手:170-174名(每槳一人)
- 槳長:4.0-4.2米
- 速度:以7.5節連續航行184海里(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
- 總重:45噸(根據奧林匹亞三槳座船重建計畫)
典型三槳座戰船的船員:
- 船長:1
- 弓箭手:4
- 標槍手:14
- 水手:25,風帆手,舵手等
- 划槳手:170-174,主要是貧民,雇用的外國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