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理論

生物術語

名稱

三尖理論

相關信息

“三尖理論”——現行的哺乳動物臼齒構造的命名法,是H.F.Osborn於1907年首次比較系統地提出來的。它構成了後來柯普—奧斯朋的“三尖、尖·切齒理論”(Cope-Osborn's tritubercular,tubercular-sectorial theory)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理論對臼齒冠面形態的解釋是以原始有胎盤類的臼齒模式為基礎的。上臼齒三角形,具有三個尖,三角形的頂點位於內面(舌面),底面位於外面(唇面),內面一個尖叫原尖,外面二個尖前後排列分別叫前尖和後尖。這是臼齒冠面三個主要的齒尖。在原尖和前尖、原尖和後尖之間有二個小尖,分別叫前小尖、後小尖。在下頜臼齒三角形頂在外面,底邊在內面。頂端一尖和底邊二尖分別叫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後尖。這樣下原尖在下臼齒上位於外面,下前尖和下後尖位於內面。在三角形後面還有一低的延伸部分叫下跟座,跟座前面的三角形部分叫下三角座,下跟座有兩尖,外面的一尖名下次尖,內面的一尖名下內尖。有時還有一個較下次尖和下內尖為小的尖名下次小尖。在齒冠基部圍繞齒冠近水平向或傾斜向的線狀或粒狀的褶邊構名為齒帶。在許多食肉類中,牙齒形態與上述情況變化很少;但在食草和雜食動物中,由於研磨冠面的發展,臼齒冠面圖式趨向複雜化;在上臼齒後內角增加一個次尖,使上臼齒趨於方形,下臼齒則以跟座加高和下前尖的退縮形成具有明顯四尖的方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