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

這是一句貶損人的話,典出《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三姓家奴”意在諷刺他反覆無常。百姓最痛恨那類有錢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斥責為“三姓家奴”。對那些毫無操守、隨意受權勢支配、沒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百姓也形容為“三姓家奴”。

基本信息

話語解釋

三姓家奴,是一個貶損人的詞,意在諷刺反覆無常,不忠不義。後世對那些毫無操守、隨意受權勢支配、沒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形容為“三姓家奴”。

這是一句貶損人的話,典出《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呂布這個人,大家是很熟悉的。《百屏燈》中的頭屏《鳳儀亭》講的便是呂布貂蟬董卓的故事。 後世對那些毫無操守、隨意受權勢支配、沒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形容為“三姓家奴”。

在演義中張飛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後殺了丁原,投降董卓,拜為義父,之後為了貂禪,也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一個生父,兩個義父,呂布歷經三姓,是以稱“三姓”,古代講究從一而終,講究“忠”“孝”,象呂布這樣的行為很為人不齒,家奴是比較低賤的,是以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 這一罵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三姓”,說的是呂布善變而不忠;二是“家奴”,說的是呂布沒能給皇帝當差,而是給董卓當差。

相關典故

飛將呂布飛將呂布

三姓家奴,典出羅貫中《三國演義》:“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并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後殺了丁原,投降董卓,拜為義父,之後為了貂蟬,又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一個生父,兩個義父,呂布歷經三姓,是以稱“三姓”,古代講究從一而終,講究“忠”、“孝”,像呂布這樣的行為很為人不齒,家奴是比較低賤的,是以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註:歷史中的呂布並未有三姓家奴之稱,歷史中呂布與丁原並非父子)
史實典籍中,並無關於呂布“三姓家奴”一說。這句貶損人的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的杜撰素材,其目的以借來提高劉關張三英的聲譽地位,側面宣揚漢室宗親正統地位,帶有古代文人的創作局限性。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仁義的書,劉、關、張是作家羅貫中極力歌頌的仁義的化身。而呂布,卻是裊情絕義、毫無主見的武夫,是劉、關、張的對立面,作家極力鞭撻的人物。書中,呂布多次被罵為“三姓家奴”。在講究忠孝仁義、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會,這是最為人不齒的事。三英戰呂布時,張飛挺著丈八蛇矛,飛馬大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這是對呂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代表人物

呂布
呂布,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人,是漢末亂世中極為活躍的人物之一。他善於騎射,膂力過人,作戰勇猛,號為飛將。當時人評價說:“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呂布雖有虓虎之勇,但卻有勇無謀,見利忘義,最後落得個被勒死的可悲下場。呂布一生先後投靠丁原、董卓、王允,成為“三姓家奴”。

劉牢之
劉牢之(?-402年),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為東晉北府軍大將。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勝利,並在謝玄之後的北伐中多次立功。
隆安元年(397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以討伐王國寶之名於京口起兵,以劉牢之為將,最終令司馬道子賜死王國寶。但因劉牢之出身寒門,王恭並沒有重用他,因此劉牢之十分不滿。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決定策反劉牢之,並承諾將王恭的職位許給他。後來劉牢之為此而背叛王恭,將其軍擊敗。後王恭被捕遭處死,而劉牢之取代他青兗二州刺史的職位。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討伐荊州刺史桓玄,以劉牢之為將。但劉牢之知道桓玄兵力強大,無法以軍事力量制服他;另外劉牢之更怕消滅桓玄會功高震主,不為司馬元顯所容。桓玄又派人勸降劉牢之倒戈,最後劉牢之果然投靠桓玄。劉牢之投降後,司馬元顯不久就潰敗,被桓玄所殺。

桓玄其實也有除去劉牢之的意思,並企圖奪取他的兵權。劉牢之害怕,決定北投廣陵相高雅之,以江北之眾抵拒桓玄。但參軍劉襲譴責他:”事之不可者莫大於反。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部下都離他而去,劉牢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縊身亡。

馮玉祥
馮玉祥,綽號“倒戈將軍”。其一生中倒戈的次數共為八次,分別是灤州起義倒滿清,護國運動倒袁世凱,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北京政變倒吳佩孚;拉郭松齡時倒張作霖,五原誓師倒北洋政府,國共分裂時倒共,到了中原大戰又倒蔣介石。

李開復
李開復,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省新北市中和區,台灣人,現已移居中國大陸北京市。2013年6月,在與戴旭的微博對戰中,主動認領“三姓家奴”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