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精裝: 118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220064454
條形碼: 9787220064456
作者簡介
任昭坤 重慶綦江人,1943年生。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軍二十多年。《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先秦、秦漢、三國部分副主編。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部教授。主要著述有:《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大辭典》等三國軍事史部分,評傳《曹操》、《諸葛亮》,專著《中國軍事文學史》,及軍事史,軍事文學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為人民所熟悉。
《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晉朝史學家陳壽把這段歷史編成史書《三國志》,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博引群書,注文多出本文數倍,增補了許多材料。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寫三國歷史的史書。同時,有關三國的故事一直流傳不斷。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據杜寶《大業拾遺錄》記載,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宋、元時代,三國人物已由民間藝人帶上講台或舞台,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說三分”(即說三國故事)已是“說話”中的獨立科目之一,並出現了專說“三分”的著名藝人。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故事的最早講史話本,是元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可能就是宋人說話的底本。《三分事略》共分上中下三卷,從劉秀賞春、司馬仲相陰間斷獄開篇;正文從桃園結義開始,以諸葛亮病死結束,長達八萬多字,雖然敘寫簡率,但三國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金院本、元雜劇也常常搬演三國故事,現今存留的劇目就有四十多種,劇本有一、二十種。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就是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寫作者是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 志》)的說法,是符合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的實際情況的。
羅貫中的生平不見史傳,僅有的一些材料記載,多有參差,其中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較為可信。他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至正甲辰是公元一三六四年,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約在一三三○到一四○○年間。他所寫的小說很多,相傳有數十種,現在留存的,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和《三遂平妖傳》等。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除現存的《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以外,尚有《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二種。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他接近社會下層,目睹當時現實鬥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有所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提出取代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任何構想。從羅貫中所寫幾種小說的思想傾向看,他推崇“忠”“義”,主張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羅貫中一定程度上看到社會動亂的某種政治因素,但他所持的態度是錯誤的,他從根本上否定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他這種政治主張不僅表現在《三國演義》里,在《隋唐志傳》和《三遂平妖傳》里也有明顯反映。
現在可以見到的《三國演義》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至於這個刻本與羅貫中原本之間,內容上有無不同,現在沒有資料可供說明。在這以後,《三國演義》刊本越來越多,現在可見的明末刊本就有二十多種,說明流傳很廣。有的刊本除了加上總評、回評、眉批、夾批外,內容上幾乎是相同的。
清朝初年,毛綸(字聲山)、毛宗崗(字序始)父子,假託“古本”,對《三國演義》重新加以修訂,並逐回評論。他們在修訂中,進一步突出以蜀漢為正統,明確指出,把曹魏定為正統是錯誤的,而採用朱熹在《通鑑綱目》里關於蜀漢是正統的說法,聲稱“余故折衷於紫陽《綱目》,而特於《演義》中附正之。”(《讀三國志法》)其次,是推崇關羽,認為關羽“報主之志堅”,“酬恩之義重”,“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讀三國志法》)。毛綸、毛宗崗如
此修訂《三國演義》,使得封建正統思想和封建禮教觀念更加濃厚。清朝統治者很看重《三國演義》,曾派人同《四書》一起譯成滿文,並對作為“忠”“義”化身的關羽大加吹捧;同時,為了鼓吹封建倫理觀念以維護封建統治,清代統治者還大肆宣揚封建正統觀念,他們以標榜“為明復仇”為號召,修建朱明陵園,自居於繼明的“正統”。毛氏父子的修訂,跟清代統治階級的觀點是正相符合的。此外,毛綸、毛宗崗對文字情節也作了不少改動,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所說:“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見,約舉大端,則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餘小節,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這種修飾加工工作,改變了原本若干鬆散拖沓的地方,使全書更加緊湊暢達,成為《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的一種本子。毛綸、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刊行之後,至今又約三百年了,內容上沒有什麼大變動。
《三國演義》寫作的演變過程,有值得注意的兩個特點:第一,它是在集體創作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作者有民間藝人,也有封建文人,他們的政治、藝術觀點和創作意圖各有差別,在漫
長時期的傳說和口頭、書面的藝術創作里,集納和熔鑄了不同時代的歷史內容,所以《三國演義》表現出較為複雜的思想傾向。
第二,它是一部歷史小說。三國的人物故事久已流傳,為人們所熟悉,這就使創作活動受到某種制約,即不能完全無視原有的三國人物和故事。然而,作者雖不能全盤改變原有的人物和情節,卻可以根據自己的世界觀來決定取捨,有意識地突出或刪去某些方面,進行藝術虛構,利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等等。所以,《三國演義》並不是簡單地複述三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而是一部經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寫了封建社會各階級的階級關係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某些罪惡;提供了認識封建社會政治、
軍事鬥爭的部分材料;並塑造出一些較有影響的人物形象,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但是,在封建社會裡,地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編修的史書,固然是為維護封建制度服 務的,即使是民間的、或接近於民間的文藝,也經常受到地主階級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蝕。因此,在民間流行的平話和戲曲,有的封建意識也相當濃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戲曲中的三國戲,封建意識就十分明顯。《三國演義》的作者從維護封建統治立場出發,不但承襲了“正史”和平話、戲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識,而且還根據當時封建統治的需要,某些方面有所強化,這應該引起注意。由此可知,《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它展示了三國的歷史畫卷,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暴露他們兇殘陰險的種種罪惡,在封建統治者殘民以逞之下,不難看出廣大人民遭受蹂躪的痛苦和不幸。另外《三國演義》在鼓吹實施“王道”“仁政”的同時,歌頌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統治;反對農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觀、神權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別宣揚忠”“義”等。因此,我們一定要遵照毛澤東同志關於“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的教導,有批判地閱讀《三國演義》,把這部小說當作了解我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思想材料。
《三國演義》反映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與被鎮壓的過程,廣泛而具體地描寫了魏、蜀、吳等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反映了當時某些歷史情況。
東漢末年是個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敗不堪的黑暗時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以武裝鬥爭來反對地主階級的統治。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終於在公元一八四年像一聲霹靂,猛然地爆發了。黃巾起義有力地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動搖了它的基礎,直接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生存。地主階級為了挽救覆滅的命運,對黃巾起義軍進行瘋狂屠殺。黃巾起義軍雖然在血腥鎮壓下失敗了,但罪惡的東漢王朝也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無法再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地主階級內部各派武裝集團在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不擇手段地發展勢力,擴大地盤,他們之間面臨著一場為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的血腥鬥爭。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產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地主武裝,為了取代東漢王朝,攫取財產和權力,進行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聲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在這種火燒眉睫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一面“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第一回),負隅頑抗;一面調兵遣將,向黃巾起義軍反撲過來。
媒體評論
前言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三國志演義》、《三國志傳》、《三國志傳通俗演義》、《三國英雄志傳》、《三國全傳》,簡稱《三國》。作者是元明之際的羅貫中,內容以描寫三國時期軍事鬥爭為主。
一、故事來源和成書年代
《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 圍繞著對三國戰爭的反映,悠悠逾千年。
三國時期魏、蜀、吳統治集團間的鬥爭歷史,魏晉史學家陳壽早有《三國志》記載。南北朝初期裴松之徵引野史雜傳為《三國志》作注,大大豐富了《三國志》內容,其中自然有傳說
成分。同時的《裴子語林》、 《世說新語》諸書也輯錄有三國人物的奇聞軼事。唐代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隋煬帝觀看“水飾”,有“曹瞞浴譙水擊蛟”、“劉備乘馬渡檀溪”等, 皆刻木為之。劉知幾《史通·采撰》認為“諸葛猶存” (指“死諸葛怖生仲達”)之類, “皆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李商隱《驕兒詩》描寫兒童也熟悉三國故事,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至遲在晚唐,三國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繁榮的市民“說話”講史文藝中,有專門“說三分”的科目和藝人。而且故事中存在擁劉反曹傾向。蘇軾《志林》有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
敗,即喜唱快。”保存下來的宋元話本《三分事略》、《三國志平話》, 已粗具《三國演義》的基本輪廓,但敘事簡略,文筆粗糙。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改編為三國戲劇,元雜劇中三國戲就有四五十種之多,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單刀會、白帝城託孤等精彩故事有血有肉, 內容豐富。羅貫中充分利用《三國志》及裴注提供的史料,又大量採錄話本、戲劇、民間傳說的內容,虛構很多細節,將文人素養與民間文藝有機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七分實事,三分虛假”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據一般考訂認為,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從《三國演義》描述的大將軍、碗口銃、一窩蜂、地雷等明初始有的火器來看, 《三國演
義》成書當在明初。書中只有智慧過人的孔明才能使用先進火器,說明作者所處時代還是冷兵器為主,與明代初兵器狀況吻合,而遠未達到明中葉“京軍十萬,火器手居其六”(《明史.兵志》)的火器發達水平。《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本是有人在羅貫中明初原著基礎上進行一些小修改後刻印的,但卷之十八《諸葛亮七擒孟獲》、二十《諸葛亮二出祁山》、二十一《孔明火燒木柵寨》等則里的火器描述,前後呼應,渾然一體,當是原作固有。
二、主要軍事內容
《三國演義》形象地反映了三國戰爭史。東漢王朝在黃巾農民起義戰爭,中擊下, 四分五裂。董卓入朝作亂,軍閥混戰,王朝名存實亡,歷史進入三國形成時期。曹操逐鹿中原,決戰官渡,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孫權劉備聯軍大勝曹操於赤壁,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幾年後劉備率軍攻取巴蜀,入主成都,與曹操、孫權形成三個相對獨立和穩定的政權,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經過50年的長期戰爭,曹魏滅了蜀漢,鼎立時期結束,歷史進入三國後期。而執掌魏國軍政大權的司馬氏以晉代魏後,於公元280年又滅了孫吳,最終三國歸晉。 《三國演義》就是著重描寫這時期90年的戰爭史的。而且,它充分發揮了文學的特長,所反映的戰爭史比史書《三國志》上的內容集中、系統、生動得多。全書寫了幾十場戰事,一個接一個,貫
串始終。其中,黃巾戰爭、討董戰爭、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渭南之戰、吳蜀爭荊州、諸葛亮南征、諸葛亮攻魏、魏滅蜀漢等重大戰事,便是它的重點內容,超過了全書一半的篇幅。其
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攻魏之戰,竟占了全書的八分之一。而《三國演義》里出現不多的政治事件, 多是作為戰爭史的“過門”寫的。如董卓弄權,是黃巾戰爭的結果,又是討董戰爭
的起因,只不過是銜接兩次戰爭的插曲而已。
……
目錄
前言
正文目錄
正文
附錄
正文目錄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催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 回 李雇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 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清水
第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晴
第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鳥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穰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