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碧眼兒"一詞出自《三國演義》,是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的別稱。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三國演義》)人物簡介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孫權是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人物生平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邳州),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中國兵法家孫武二十二世後裔。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建安五年(200年),兄孫策病死,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南郡治所)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215年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相當的兵力對自己構成威脅,鏇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都督取下劉備所據荊州地,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並隨即興兵問罪討伐東吳。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之戰大破蜀軍。
222年,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其節督荊揚交3州諸軍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鏇即遷都建業(今南京市)。
234年,孫權回響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戰役較多,各有勝負。
孫權稱帝後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繫。又設定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人物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毛澤東: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當今惜無孫仲謀。——《毛澤東讀古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