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金線油塔

三原金線油塔

千層油餅從原料加工到做好成熟,有五道工序,大都靠手工完成。它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如今雖然有關乾層油餅的工藝流傳已被《秦菜之花·三原食萃》記載,但真正的千層油餅加工技藝(絕招)仍然靠師徒間的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刀飛皂掌握,難於言表和形成文字。千層油餅之所以俗稱抹布串油餅,是因為它的外部形狀給人的感觀,在食用時筷子挑起,與破舊的抹布極為相似,所以俗名形象貼切,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基本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千層油餅,俗稱抹布串油餅,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第一道工序便是和面,和面時邊搓邊揉,讓麵團逐漸變軟,筋力適中。第二道工序為醒面,一般需要兩個小時。第三道工序是加工大油,將上好的豬板油切成米粒形狀,按比例放置自配的調料,攪拌均勻。第四道工序為攤面,將醒好的麵攤成四方形狀,鋪平,將大油抹將上去,捲成圓筒狀,切成小塊,壓扁切成絲,捲成小把,將每把捋長,用手抹平,捲成一個一個的油餅。最後一道工序便是上籠,為保持油餅形狀,要擀成兩個面被,一個放置籠底,一個覆蓋在油餅上,然後上籠用旺火蒸30分鐘即可。 蒸好的千層油餅絲細多層,形美味香,喧軟不膩,食用時佐以泡菜、杏仁豆漿,則更具有風味,為傳統的三原地方風味小吃。

..

100多年來,千層油餅經過趙家三代人的傳承和演變,用料更加講究,麵粉必須選用精粉,生豬油選用瞞肚油最好,調料有50多種,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進行調製,獨具特色。

歷史淵源

千層油餅相傳是清末光宣年間趙伯安研製而成,趙伯安三原椽巷人,一生酷愛廚藝,尤其是麵食製作手藝,他憑自己的心靈手巧,研製生產出千層油餅,一時引起人們的關注,生意日趨紅火,隨即開辦起悅豐和油餅鋪,即今縣城隍廟廣場西北角,顧客盈門,尤其是解放以後,1956年,趙家悅豐和經過公私合營,第二代傳人趙志正不負父輩期望,廣收門徒,將家門這一傳統技藝,無私地傳授給弟子,象三原名廚陳桂花、習智敏、王萬海、宋良、馬建華等受益匪淺。
..

與此同時,千層油餅也被縣城明德亭、永豐亭、老黃家等飯莊引時為早堂小吃,隨後又在西安、涇陽乃至關中地區流傳經營,因其膾炙人口,至今流傳百年,經久不衰。
千層油餅系三原地方風味小吃,1983年被評為全省名貴食品。

基本特徵

l、千層油餅從原料加工到做好成熟,有五道工序,大都靠手工完成。它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如今雖然有關乾層油餅的工藝流傳已被《秦菜之花·三原食萃》記載,但真正的千層油餅加工技藝(絕招)仍然靠師徒間的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刀飛皂掌握,難於言表和形成文字。
2、千層油餅之所以俗稱抹布串油餅,是因為它的外部形狀給人的感觀,在食用時筷子挑起,與破舊的抹布極為相似,所以俗名形象貼切,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3、千層油餅尤為突出的是其絲細層多,喧軟不膩,膾炙人口,正如年過八旬的老顧客劉恩沄稱讚的那樣:“搭眼一看一蛋蛋,筷子一挑一串串,吃到口裡柔軟棉,嘴角留下油圈圈,泡菜帶有川味鮮,自磨豆漿濃不淡。”

基本內容

千層油餅,俗稱抹布串油餅,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第一道工序便是和面,和面時邊搓邊揉,讓麵團逐漸變軟,筋力適中。第二道工序為醒面,一般需要兩個小時。第三道工序是加工大油,將上好的豬板油切成米粒形狀,按比例放置自配的調料,攪拌均勻。第四道工序為攤面,將醒好的麵攤成四方形狀,鋪平,將大油抹將上去,捲成圓筒狀,切成小塊,壓扁切成絲,捲成小把,將每把捋長,用手抹平,捲成一個一個的油餅。最後一道工序便是上籠,為保持油餅形狀,要擀成兩個面被,一個放置籠底,一個覆蓋在油餅上,然後上籠用旺火蒸30分鐘即可。蒸好的千層油餅絲細多層,形美味香,喧軟不膩,食用時佐以泡菜、杏仁豆漿,則更具有風味,為傳統的三原地方風味小吃。100多年來,千層油餅經過趙家三代人的傳承和演變,用料更加講究,麵粉必須選用精粉,生豬油選用瞞肚油最好,調料有50多種,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氣候的不同,進行調製,獨具特色。
..

相關器具與製品

生產千層油餅的器具有:
竹籠、鑄鐵鍋、面盆、面刀、案板等。

主要價值

1、飲食文化是人類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範圍之內,因此,千層油餅作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深蘊於這樣一種歷史文背景下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成果,它的製作方式和食用方式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三原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三原古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文化的三原人美學意識的象徵。
2、自古以來,三原人主食乃麵食,以花樣多、品質好,影響大而出名,作為三原著名小吃的千層油餅,則靠著口耳相傳而與大眾文化緊密交纏,甚至成為三原當地的飲食代表之—,有著獨一無二的地域色彩,充分體現了三原人在創造飲食文化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故在1983年被譽為全省名貴食品。
3、三原城隍廟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三原的重要旅遊景點,而處在城隍廟旁邊,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千層油餅小吃,和這個城市的旅遊景點一樣,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的關注和喜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千層油餅與城隍廟旅遊景點本質上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關係,人們對千層油餅獨特口味越讚不絕口,那么對這個旅遊資源的認可度也就越高,消費也就會隨之增加,這就為拉動經濟成長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傳承譜系

千層油餅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其傳承關係為。
創始人
第二代
趙伯安(出生年月不詳)→趙志正(1912—1981)→
第三代
第四代
趙峰(1938—)→趙偉(1968一)→
但是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第二代傳承人趙志正廣收門徒,傳授家傳祖業,出現了一批掌握千層油餅技藝的高手,如三原名廚陳桂花、習智敏、王萬海、宋良、馬建華、周來生、李軍展、耿長江等。

瀕危狀況

趙家悅豐合油餅鋪說起來為百年老字號,它原來有塊吊牌黑底金字“悅豐合”,是由三原學界知名人士仵玉齋先生所題,“文革”中金牌毀於一旦,悅豐合也隨著解放後公私合營而消失,至今仍未恢復。
由於觀念等原因,很多餐飲界的老前輩也不希望子女繼續從事餐飲業,不但苦而且好像沒出息,像趙家第三代傳人趙峰,就於這行工作無緣,只是在1995年退休以後,僅僅是為了保住祖業,受地方限制,小打小鬧,而第四代傳人趙偉,又是國家幹部,更無精力顧及。目前三原一些酒樓雖然經營千層油餅,但是和趙家的正宗食品相比較,在質量和口感上還有很大差距,這勢必對千層油餅這一傳統風味小吃造成不良影響。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三原縣誌》、《秦菜之花·三原食萃》、《三原文史資料》等叢書已經將千層油餅收編,載入史冊。
2、鹹陽電視台《關中風》欄目2005年將乾層油餅採訪報導。
..

3、1983年千層油餅被列為全省名貴食品行列。
4、2007年7月開始縣文體局、縣文化館組織專人負責對千層油餅及其相關文字、音像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複製。

保護內容

1、保護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趙峰,發揮其“傳幫帶”,作用,儘量培養年輕一代千層油餅生產和管理人才。
2、保存完整的傳統的乾層油餅生產工藝,在千層油餅研究創新中儘量避免使用現代化設備。
3、重建悅豐合老字號油餅鋪。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三原縣地處北緯中緯度,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雨量比較充足,年降雨平均537,6毫米,境內土層肥厚,宜耕宜林,地下水埋深較淺,水質良好,渠井雙灌,是陝西省糧、棉、麻、煙、菜、果、肉、蛋、奶主要產區之一。
三原縣號稱關中的“白菜心”,故有漢書記載的“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美譽,又是渭北商賈重鎮,故有“小長安”之稱。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為三原的食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研製生產食品可上溯至唐代,至明清時期尤為發達,其中,地方風味小吃千層油餅就產生於此地。1984年,三原縣被確定為全國100個食品工業試點縣和陝西省10個食品工業重點縣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