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著名詩人和傑出書法家。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心教育事業。先後創辦了民治國小校、民治中學、渭北中學、渭北師範、三原女中,後又倡辦了西北農學院(現在西北農林大學)、上海大學。在於先生創辦的學校中,民治國小是一個國小校,但在先生的心目中她是讓先生時時牽掛的一個學校,因為民治國小校是先生創辦的第一所學校,並且學校在先生的家鄉,與先生有著不解之緣。
1899年,陝西遇嚴重旱災,死亡枕藉,時任提學使督學陝西的是沈淇泉先生(又名沈衛,沈鈞儒先生的叔父),沈學台在上海等地籌募一筆巨款,要在三原開設粥廠,救濟災民,希望找一個年輕有為的人來管這事。這時,于右任在宏道書院學習,書院的孫芷沅山長向提學使推薦這位高足出任粥廠廠長。于右任初出校門,看到饑民鳩面,啼飢號寒的慘狀,不由得他不努力從事施粥的工作。他雖無社會公益工作的經驗,但本著為饑民服務的宗旨,在粥廠內創立了獨立的會計制度,培訓了二十多個民工各司其職,把繁忙紛雜的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使嗷嗷待哺的災民及時得到救濟,渡過了災荒難關。他由於晝夜忙碌,竟累得生了一場大病。直到第二年新糧即將登場,先生把餘糧分給了饑民,施粥工作才告一段落。這個粥廠前後辦了一年,粥廠的位置在三原西關,就是于右任先生後來辦民治國小的地方,在這塊土地上,于右任先生才華初顯,他的組織管理才能受到了很好的鍛鍊,為先生以後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粥廠解散後,西關開明人士在這裡辦了一個國小堂,學堂只有一個舊神殿作教室,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僅有12名學生,眼看就要倒閉。1916年于右任先生回家省親,西關父老歡宴先生,當席請求先生為這個學校幫忙,先生慨然應允,接辦了這所學校,取名為三原縣第三國民學校。他不僅將快要倒塌的廟殿整修一新,而且又掏錢買下私人房產,擴建了校舍。建成後,他一不要產權,二不願冠以“私立”字樣,此事被三原各界交口稱讚。當時于右任名氣雖大,但並無實業,經濟很是拮据,一度曾在上海賣字謀生,但他對學校的投資從沒有講過條件。在於右任的關心下,民治國小校的學生年年增加,教師年年增聘。他為了使學齡前兒童都能上學,規定學生免交學費,學校還設**學金和助學金。為了辦好學校,於先生十分重視選擇教員,民治國小校聘請的教員大都是當時的進步人士如周芝軒(三原人,1925年省立第三師範畢業,1927年到民治國小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任三原縣教育局局長,1937年任中共三原縣委書記,1947年在抗戰工作中,因勞累過度身染重病,搶救無效而逝,終年48歲。)張卓儒、夏玉清、張文生(三原東關人,從大荔陝西省立第二師範畢業後,任教於民治國小,1924年被正式聘為民治國小校長至1934年冬,1984年被選為鹹陽市政協委員。)等。在學校經費拮据時,於先生鼓勵校長、教師要堅持下去,把學校辦好,他在給民治國小校長王麟生先生(王麟生,即王炳靈,陝西三原人,同盟會會員。民治國小第一任校長,後任民立報編輯、略陽縣知事等職。)的信中說: “就是窮得賣字,也要支持這所學校”。
1920年,于右任改“三原縣第三國民國小”為“民治國小校”並親寫校牌。為什麼命名為“民治國小校”?我曾看到過先生寫過的一幅行書軸,就是最好的詮注。內容是:“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旁註是總理遺訓,落款為于右任。
1921年9月21日,胡景翼等在三原召開了“國民會議”,宣布取消陝西靖國軍的名義,接受直軍改編,作為靖國軍總司令的于右任處境十分困難。他被迫離開靖國軍司令部,退居三原民治國小,當時的他終日獨坐危樓,淚灑戎衣,悲憤地寫下了《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前十首、後十首(共二十首)。詩中“用草木花卉之名六十餘,以植物學為論據,寫校園中之景物,而以景寓情,因物託事,設喻新奇,寄託遙深,為《詩經》比興手法之運用開疆拓土,真傑作也!”(霍松林語)1921年10月10日,於先生還把《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前十首之十寫成行書四屏贈予友人。
1922年,先生知“陝事不可為”,六月離陝,由隴南至重慶,在重慶將《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前十首之八、九和後十首之三、四書寫成行楷軸贈送友人。
1935年于右任先生掛念著三原縣民治國小校的建設。在百忙中從上海購得鋁皮運至鹹陽,結果在鹹陽車站被盜,在一般人認為,此事是瑣碎小事,先生卻當作大事親自奔波,最終在先生的關心下鹹陽當局追回了被盜鋁皮。由此事聯想到1929年,是年是陝西災荒最嚴重的一年,逃荒、賣兒賣女、餓死人,時有所見,饑民為了活命,竟至挖掘墳墓變賣殉葬品,先生恩伯母房太夫人墳墓也未倖免,先生得知後,除傷心外,來電叮嚀:“不要追究”。兩事對比,事跡實屬感人,這正是於先生的高風亮節所在,讓民治人不能有半點懈怠,我曾寫過一個對聯,“三原自古多賢達,民治從來不懈怠”就是由此而發。
1935年10月,于右任先生將多年曆盡心血購藏的稀世珍寶鴛鴦七齋志碑石二百餘方,捐贈陝西省政府,建設西安碑林,無任何個人要求,只叮囑:“擬以將來摹拓所得之款,補助三原民治國小經費”,原電如下:
致邵力子、楊虎城電
1935年10月11日
邵主席力子兄,楊主任虎城弟勛鑒:
我所藏鴛鴦七齋志石計唐以上二百餘方,尚有漢石經周易一方,現決送歸陝省公有,在西安集中藏處,擬以將來摹拓所得之款,補助三原民治國小經費。唯存放處所得一妥當地方,即由二公酌定。轉運時盼由陝派人,此間即分別通知。
于右任 真
邵力子致於右任函
右任學長兄賜鑒:前承
熱誠慨將歷年收藏碑石,捐歸本省公共保存,現已由馬委員文彥運省,暫存文廟。業飭教育廳及考古會等保管。一俟天氣和暖,當即專築一室,妥為陳列。將來拓印售價,應將純利撥助三原民治國小基金,並當提出會議,作為定案。兄有何賜諭之處,希即示知。茲將運到碑石清單,抄奉一紙,用備查考。
專此敬頌
勛綏!
附呈清單一紙
弟邵(印)拜啟二、六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先生飛赴台灣,在台灣先生牽掛著家鄉的民治學校。把自己1921年在民治國小校寫的《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前十首和後十首寫成大型草書橫軸,落款時間為三十八年十一月應當是剛到台灣時所寫。此時,先生已經七十一歲,書法已經達到揮灑自如、爐火純青的境地。正文1120個字,“有的沉靜如處子,有的飛騰如蛟龍,有的勇猛如武士,有的圓美如珠玉,有的輕妙如仙女,有的豪放如俠士,有的秀麗如美人,有的巍峨如泰山,有的蒼勁如奇峰,有的柔回如漪波;有的憨態逗人迷,有的痴態使人醉,有的躍躍欲起飛;有的如瀑布直流,有的如野馬狂奔,有的如古樹懸空,有的如春花迎風,有的如野鶴展翅,有的如高空流雲。每一個字,莫不神化。”可以說這幅作品是於先生草書的代表作。
民治國小校是于右任先生最關心的一所學校,先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在南京工作時,經常給師生買回學習用品和獎品,每次回三原都要住在民治校園內,每次回來都給師生帶回電影放映,在西操場看電影是民治師生當時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民治師生也非常愛戴這位“布衣大臣”,每次先生回三原,全校師生都列隊到南關迎接,感人場面讓師生終生難忘。直到晚年在台灣,于右任先生對學校仍惦念不已,常常在夢中縈繞著民治校園。“九十載歲月滄桑薪火相傳鑄就優良品質,三十年教育改革屢創佳績彰顯師表尊嚴”。如今的民治國小,教風正,學風濃。書香校園文化以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中心,激勵學生成才報國,以繼承於先生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