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本所造的三八式手槍。
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
槍的命名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採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后座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鬥時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也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韓戰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於騎兵,也同樣用於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殺傷威力不足的缺點,改用7.7毫米口徑槍彈,1939年(神武紀元2599年)定型,命名為九九式步槍。
從三八式步槍發展出的其他變種有四四式馬槍(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擊步槍(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TERA傘兵步槍以及最終發展出五式步槍。
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口徑:6.5 毫米
彈藥:6.5×50 mm 步槍彈
彈倉容量:5 發
全長:1,280 毫米
槍管長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僅受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