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據碑文記載:“龍涎潤蒼霖,甘露澤群生”。
清朝時期,荊門州舒成龍到沙洋治水,竣工後在山頂建廟,並豎石匾“三元觀廟”。1941年,三元觀被日軍拆毀。日寇投降後,釋海春(尼姑)與師父組織修復,由朱、祝、黃三姓捐資助修,終建成。1948年沙洋解放,廟宇完好。同年九月初三,沙洋發大水、漢江大堤潰口,廟中有逃水者近千人。史載,眾人祈求神靈保佑,水退眾生得救。1950年,政府借用三元觀做糧庫,其產權幾經變更,廟宇全部拆掉。1989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沙洋區政府批准,籌資在荷花路重建三元觀。1992年11月動工,1994年3月主殿落成。1994年9月16日,沙洋區委統戰部有關領導上武當山,商定沙洋三元觀成立武當山下院。1991年經市宗教局批准在沙洋漢江大堤內農勝 6組重建。1995年3月,將三元觀移交給武當山駐沙洋負責人李誠道、凌真、王泰科三位道長。從此,三元觀正式移交武當山下院管理。由三官大殿供奉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觀士音大士、真武大帝和金童玉女,還修建了山門和寮房。
景點簡介
三元觀舊址位於荊門市沙洋縣沙洋鎮黃山頭,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由荊州路總管尉遲恭修建,宋末遭元軍毀壞,明嘉靖年間重修。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拆毀部分,修築工事。1950年被政府借用,1983年拆除。 1991年經荊門市宗教局批准,在沙洋漢江大堤內農勝 6組重建, 1996年開光。
占地面積
三元觀於1996年開光。現有山門、三官殿、齋堂、寮房等建築,占地 7870平方米。為武當山道教下院管轄,是沙洋周邊縣市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