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三境內總面積7.25平方公里,有耕地1588畝,山林4518畝,下屬16個村民小組,1196戶,人口3325人,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1.91億元,村級可用資金191.7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7600元。村於2002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113名黨員,先後榮獲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園林式村莊,寧波市交通安全“五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歷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三七市、莫家岙、獨山、井頭四個行政村合併,仍稱三七市村。原三七市1949年屬慈谿縣三七市鄉七、八保。1950年為金川鄉七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金星高級社。1961年為三七市公社三七市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三七市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三七市村民委員會。原莫家岙1949年屬慈谿縣三七市鄉六保。1950年為金川鄉六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金浦高級社。1961年為三七市公社莫家岙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莫家岙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莫家岙村民委員會。原獨山1949年屬慈谿縣三七市鄉六保。1950年為金川鄉六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金浦高級社。1961年為三七市公社獨山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獨山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獨山村民委員會。原井頭1949年屬慈谿縣三七市鄉六保。1950年為金川鄉六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金浦高級社。1961年為三七市公社欣榮大隊,1981年為井頭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井頭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井頭村民委員會。產業經濟
農業以水稻為主,調整產業結構後率先種植雷竹、楊梅、苗木、香椿、茭白等作物,興辦三七市米廠、年糕生產廠,遠銷全國各地,成為寧波市名牌產品。幾年來,村共投資200多萬元,實施農田基礎設施改造和土地整理工程,使農田基本上實現標準化、溝渠網路化。1982年以前,村民靠種田為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積極引導和鼓勵商業人士來村建設投資,推動第二、三產業發展,利用該村的區位優勢,把村的年糕、雷竹、香椿、楊梅等農業產品推銷到各級市場,進一步搞活村級經濟,2000年莫岙被寧波市命名為雷竹專業村,並建有雷竹示範基地。原莫岙村從興辦活絡膠帶起步,形成活絡膠帶、膠管專業村。同時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建築業、裝潢、運輸及餐飲服務業等。目前,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已達到1500人,占勞動力的60%以上,始終堅持以工富村的戰略目標,從1982年其村集體企業8家,發展到現在的註冊企業93家。
社會事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在三七市藥王殿創辦農澤國小,解放後隨著教育事業發展逐漸改建,擴建校舍,農澤國小更名為三七市村校,後更改為三七市公社社校,1996年三七市鎮政府在中心路西側新建三七市鎮中心國小。八十年代末,建三七市初級中學,八十年代開創幼稚園。民眾文化不斷發展,六十年代建立革命文藝宣傳隊,2004年該村創辦了寧波市特級文化宮,全村開通有線電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三七市當店前井創辦金川醫院,1958年改稱三七市衛生所,搬至三七市村倉屋東門,70年代設立了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80年代隨著醫療事業發展,三七市衛生院從倉屋東面遷至倉屋慈心堂舊址,1995年搬至甬余公路北側即現在三七市鎮衛生院,目前有92%的村民辦理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有721人辦理了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民住宅系木結構二樓,平房和草舍屋,1976年村建造了10間二樓,行政村合併後,2004年新建三樓7間、1樓2間,建成面積893平方米的村落文化宮。到目前為止,村民居住系二至三樓房,按照新農村目標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制訂村莊建設發展規劃。交通便利,甬余公路、杜湖嶺公路,縱橫穿越本村,各自然村全部澆公路。村級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生產全部飲用自來水,主要村道按照路燈。全部消滅露天糞缸,建公共廁所11隻,垃圾中轉站2隻,垃圾箱82隻,保潔人員8名,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開發綜合市場,採取築巢引鳳的辦法,吸引商業人員落戶,使村有穩定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