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鰓鰻目
七鰓鰻目屬圓口綱,我國黑龍江等地也有分布,是一種鰻魚,可以使用,營養價值很高。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七鰓鰻目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圓口綱
分類地位
圓口綱的一目。只有七鰓鰻科一科,下分3亞科6屬約41種,我國僅存1屬3種。主要特徵
1、口呈漏斗狀吸盤
2、鼻孔在頭的頂部,嗅囊不與口腔通
3、無須,口緣有短穗狀突起,具2D
4、口內有許多角質齒,種類各異
5、幼魚變態前眼不發達,成體發達
6、肛門在體長3/4處
7、鰓囊七對。
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質齒,口位於漏斗底部,鼻孔在兩眼中間的稍前方;腦垂體囊(pituitarysac)為盲管,不與咽部相通;鰓囊7對,分別向體外開口,鰓籠發達。內耳有2個半規管。卵小,發育有變態。大多數種類的成鰻營半寄生生活,少數非寄生種類的角質齒退化消失,無特殊的呼吸管。
習性及分布
成魚體較大25mm,體重可達250g,兩背鰭分離,下唇板齒6—7枚,為半寄生性,吸血肉,不寄生時食浮遊動物。白天隱居水底,夜間覓食,有終生生活在淡水的,也有洄游的。幼魚在海里生長,成長後溯河至淡水產卵,有築巢習性。每次約產卵8—10萬粒,產卵後親體一般死亡,幼魚期3-4年,口呈馬蹄形,眼不發達,為前腎(成體中腎)。
分布於江河和海洋,我國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鴨綠江、烏蘇里江產東北七鰓鰻(Lampetramorii)、日本七鰓鰻(Lampetrajaponicus)和雷氏七鰓鰻(Lampetrareissneri)等。
下轄科、族、屬及代表種
可分為2科。七鰓鰻科(Petromyzonidae):背鰭1~2個。成魚眼發達。無口須。齒位於口盤和舌上。脊神經的背根和腹根不連合。鼻垂體囊只有一外開孔,不與咽腔通。腸管具螺鏇瓣和纖毛。小腦小。卵和精巢不在同一個體內。卵小數多。發生經變態。有8屬37種,大多棲息淡水,18種為寄生性。可分2亞科,七鰓鰻亞科(Petromyzontinae)上唇齒板一個,不多於3齒尖;舌齒直或弧形,最大,齒尖位中央。只分布在北半球。可分2族:海七鰓鰻族(Petromyzontini)上唇齒板窄,有2~3齒尖。口盤齒呈輻射狀排列。有3屬:魚七鰓鰻屬(Ichthyomyzon)具1背鰭,有6種分布在北美東部淡水中。海七鰓鰻屬(Petromyzon)僅1種,即海七鰓鰻(Petromyzonmarinus),背鰭2個,唇齒輻射狀排列。上唇齒板具2大齒尖。分布美國、加拿大、冰島和歐洲。裏海七鰓鰻屬(Caspiomyzon)背鰭2,上唇齒板只1齒尖。僅1種,即裏海七鰓鰻(Caspiomyzonwagneri)分布在裏海。七鰓鰻族(Lampetrini)上唇齒板寬,兩端各有1大齒,中間有1或數小齒。無輻射狀排列的唇齒,只七鰓鰻屬(Lampetra)。上唇齒稀少,內側唇齒每側3~4枚,其頂端有2~3齒尖;舌齒5~19枚,中間和兩端齒大,呈山字形。包括20種,我國產3種。日本七鰓鰻(Lampetrajaponica)2背鰭分離。下唇齒板6~7齒尖。成魚春季溯河上游產卵。幼魚無眼,口馬蹄形,無齒。秋季下海。幼魚食浮游生物,經過變態,3~5年後發育為成魚,開始營吸著寄生生活,體長達半米餘。肉味美。分布日本、朝鮮和蘇聯,我國產於黑龍江、圖門江流域。東北七鰓鰻(Lampetramorii)2背鰭分離,下唇齒板9~10,分布朝鮮、蘇聯,我國產於鴨綠江。雷氏七鰓鰻(Lampetrareissneri)2背鰭連續,分布朝鮮、日本,我國產於黑龍江、松花江和嫩江。後2種均為小型淡水魚。澳洲七鰓鰻亞科(Geotriinae)上唇齒板1,有4齒尖,舌齒有3齒尖,成魚有2齒尖,尾鰭和第二背鰭在性未成熟時分開。僅1屬1種,澳洲七鰓鰻(Geotriaaustralis)分布澳洲南部,紐西蘭,智利。溯河洄游,寄生性。背眼七鰓鰻科(Mordaciidae)上唇齒板1對,每板有3齒尖。舌齒弧形,兩端各有一大齒尖。幼體眼背側位。成魚眼背位,只背眼七鰓鰻屬(Mordacia),有3種,包括背眼(Mordacialapicida)、短頭背眼七鰓鰻(Mordaciamordax)和早熟背眼七鰓鰻(Mordaciapraecox),溯河洄游和淡水種,寄生或非寄生。分布澳大利亞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和智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