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七鰓鰻樣子很像一般的鰻魚,身體細長,呈鰻形,表皮裸露無鱗,背上有一條長長的背鰭,向後一直延伸到 尾端並環繞尾部形成尾鰭,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沒有其它的鰭存在。背鰭2個,口漏斗發達,無口須。七鰓鰻只有一個鼻孔,位於頭頂兩眼之間。眼發達,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鰻”的原因。內耳有兩個半規管。鼻垂體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異體,發育要經過較長的幼體期,經變態為成體。成體行半寄生生活,有害於漁業。
外鼻孔單個,位於兩眼間頭頂部中央;嗅囊不通口咽腔。無須。眼發達,側位(背眼七鰓鰻屬Mordacia除外)。鰓囊和鰓孔均7對,有人誤以為眼,故有八目鰻之稱;鼻孔單個,位於頭背面兩眼的中間,後方有一白色皮斑。頭前腹面有呈漏斗狀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緣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質齒。肛門位於軀幹與尾部交界處,肛門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膚柔軟而光滑,無鱗,側線不發達。無偶鰭。背鰭兩個,基長約相等,後面的背鰭與尾鰭相聯,鰭條軟而細密。生活時背呈青色帶綠,腹部灰白色
舌成為舐刮器,具舌齒。有唾液腺1對。內鰓孔開口於特殊的呼吸管,無咽皮管。骨骼為軟骨,無硬骨,鰓弓成複雜的鰓籠軟骨。脊索上附髓弓小軟骨片。脊神經的背、腹根不相連。內耳有2個半規管。腎臟為中腎。左側居維爾氏管退化。背鰭1~2個。
七鰓鰻是一種圓口綱的生物。沒有頜,裡面長滿了鋒利的牙齒,這是古代魚祖先所具有的特徵之一。鰓在裡面呈袋形的原始狀態,腮穴左右各七個,排列在眼睛後面。口呈漏斗狀,內分布著一圈一圈的牙齒,為圓形的吸盤,能吸住大魚。七鰓鰻的習性一直沒有多大改變,只是在泥盆紀七鰓鰻多以古代鯊魚及盾皮魚為寄主,到了現代它們喜歡寄生在鮭魚和鱈魚身上,有時也會去攻擊梭魚、弓鰭魚等兇猛的食肉魚類。
七鰓鰻體長可達60厘米以上,海七鰓鰻體長70厘米;溪七鰓鰻體長15~19厘米。
生活習性
有的終身棲身於淡水;有的為洄游型,早年棲息于海中,成長後游至淡水河流中產卵。
七鰓鰻幼體稱為沙棲鰻或沙隱蟲,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無牙,眼部發達,以微生物為食。
白天鑽入沙內或石礫中,夜晚出來覓食。幼體經3~4年發育完全,其是養殖魚類的敵害,它用吸盤狀的口吸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口兩側的角質齒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和肉,大部分時候對寄主構成不了太大的傷害,但有時被吸食的魚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
七鰓鰻生活在寒冷和溫和的水域。有些專門生活在淡水中,其它的生活在海洋中,但是會遷移到淡水域產卵。有些七鰓鰻是寄生的,這些種類生活在淡水或海洋中。非寄生的七鰓鰻生活在淡水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歐洲、亞洲北部、朝鮮、日本和北美。
繁殖方式
雌雄異體。卵小,數量多,卵發生為全裂式;發育有變態期。
海中繁殖
雄性見有雌性經過,一下吸住其鰓穴,並勒緊雌體。雌性則吸住旁邊的岩石。產卵後,雌性和雄性都會死去。其幼體被稱為“沙隱蟲”,生活方式和身體結構與文昌魚高度相似。
七鰓鰻為典型的洄游性生物,部分時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進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當水溫達15℃左右時溯至上游繁殖。七鰓鰻選擇水淺、流快、砂礫底的水域進行挖坑築巢產卵,雄性個體以吸盤吸著雌性個體頭部,同時排卵、授精。卵極小,每次產卵8~10萬粒,卵粘在巢中砂礫上。產卵後親本全部死亡。卵孵化後不久即成為仔鰻。仔鰻營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邊,夜晚出來攝食。此階段的幼體與成體很不相象,口吸盤不發達,呈三角形,稱為沙隱幼魚,過自由生活。七鰓鰻的壽命約為7年,幼體在江河裡生活4年後,第5年變態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後又溯江進行產卵洄游。
由於過度捕撈,歐洲的七目鰻數量一直在減少。
在秋天裡,與鮭魚一起從海洋溯上河川的還有一種七鰓鰻魚,它因兩隻眼睛後面各排列著七個鰓穴而得名。雄性七鰓鰻挑選1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來,誘引雌性。
河川繁殖
七鰓鰻只在河川繁殖。已知的七鰓鰻有30多種,分別在初夏到秋天產卵,水溫約25攝氏度,12天左右孵化。這時的幼體沒有眼睛也沒有吸盤,平時都潛進河底泥土中,順流伸出口,以吃浮游生物或泥土中的有機物為生。這即所謂沙腔鰻的幼生時期。3~5年後長出眼睛和吸盤。到海洋中生活的即所謂降海型七鰓鰻以吸刮鮭、鯖、鱈等的血肉為生,過數年後再回到河川上來,產卵後生命即告結束。至於一生都在河川生活的陸地型,在變態後的次年春天產卵後也會死亡。
物種分化
美洲溪流七鰓鰻(American brook lamprey)
非寄生七鰓鰻,它主要生活在美國東北部的溪流中。它用口盤搬開河床中的石頭,為它的卵建造一個巢穴。成年七鰓鰻大約存活一個月,而且不進食。
海八目鰻(sea lamprey)
又名雷氏七鰓鰻,寄生,產自於大西洋(Atlantic Ocean)。除了用口盤造巢外,海八目鰻還吸附在更大的魚類身上。然後用舌頭在其它魚身上挖洞,並吸它的血。海八目鰻會一直寄生在這條魚上生活大約兩年,隨後它遷移到溪流中完成產卵。
日本七鰓鰻
別名:八目鰻,太平洋七鰓鰻,北極七鰓鰻,七星鰻。
形態:無外側齒,兩背鰭基底相連,成體全長可達400~500mm,最後篩孔至臀鰭起點間肌節68-76 洄游 型。上唇板兩端各具一齒,內側齒三對,均具二齒頭。下唇板齒六板,具齒舌。
分布:黑龍江,圖們江,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
營養價值:日本七鰓鰻肌肉中含水分51.70% ,粗蛋白13.96% ,粗脂肪32.75%,灰分0.04% 。與海鰻、鰻鱺比,其肌肉中水分含量相對較低,而脂肪含量則較高。與常見水產品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日本七鰓鰻肌肉中可測出1 5種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的總量較高,且碳鏈較短,容易被吸收,仍具有重要的營養價值。在測得的15種胺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賴氨酸。
繁殖:日本七鰓鰻雌雄個體的體長、體重、淨體重和肥滿度等指標在繁殖前沒有顯著差異,而性腺重和成熟係數兩性差異顯著。
東北七鰓鰻
別名:森式八目鰻,七星子,七量鱔
形態:具外側齒,兩背鰭間有明顯距離。上唇枚齒兩枚,下唇板齒6~9枚,鋸齒狀,弧形排列。內側齒三對,齒端有兩尖;外側齒齒尖向內彎曲,前舌齒15~19枚。
分布:鴨綠江,遼河東部山區支流的太子河、渾河、遼東半島碧流河,吉林南部通化、白山,松花江佳木斯段,朝鮮北區,俄羅斯遠東地區。
北極七鰓鰻
北極七鰓鰻長約30公分,生活在淡水中。它的長相特色點是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顎,口腔很像人眼的眼睛,卻布滿鋒利牙齒,以吸食其他魚類的血液而活,它的長相啟發了許多電影裡的怪物造型,堪稱是魔鬼的本尊。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名:七鰓鰻
來源:為脊索動物藥魚類七鰓鰻科動物七鰓鰻的全體。
相關藥材:七鰓鰻肉
功效:1.平肝明目,2.滋補強壯。
主治:治夜盲症、角膜乾燥,口眼歪斜。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內服:煮食。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我國東北之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考證:始載於《吉林中草藥》。
《吉林中草藥》:"滋補強壯。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魚搗爛塗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營養價值
七鰓鰻亦是一種美食,歐洲的上流社會從中世紀開始就視其為珍饈。文獻記載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愛吃七鰓鰻,結果有一次在諾曼第吃了太多的七鰓鰻後死去。直到今天,在南歐的一些國家(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包括東亞的韓國等,七鰓鰻仍然是一道昂貴的名菜。
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一般魚類為高,每克約含99~980國際單位(平均300國際單位)。其次,在肝、腎、生殖腺及大腸中亦含有之,特別在睪丸與小腸中的含量更高。在魚皮中維生素B1與維生素B12的含量遠較其他魚類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 可治夜盲症、角膜乾燥。
科學研究
考古發現
七鰓鰻是至今少數僅存的無頜類脊椎魚形動物之一。被發現的七鰓鰻化石,有3.6億年歷史,在恐龍出現之前。所以七鰓鰻被稱為“活化石”,對於研究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研究進展
七鰓鰻科是無顎脊椎動物,也是已知最原始的脊椎動物。它們是如此地原始,以至於連頜都沒有。關於這種生物發育情況的研究工作,會顯示關於脊椎動物起源的大量信息,但這樣的研究工作一直因極難獲得能存活的胚胎而受挫。
他們從實驗室養魚池中的七鰓鰻科Epatretus burgeri身上獲得了6個胚胎,在固定之前從卵殼上將這些胚胎切了下來,從而避免了Dean一個世紀以前所碰到的組織變形問題。他們所獲得的組織顯示了指示神經冠發育的遺傳標記。神經冠是基準動物的一個關鍵特點,八目鰻神經冠的發育過程與七鰓鰻科相關事件的過程相似。
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七鰓鰻科類魚這種可怕的進食方式會因為本身產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動物屍體中所積存的水質變酸,這就可以解釋魚類何以能夠應付含有7%二氧化碳(是正常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350倍)的環境條件了。Dan Baker在實驗生物學協會的年會上發表了他的最新研究結果。
Baker 表示研究結果是激動人心的,因為它表明七鰓鰻科類魚不僅可以調節它們本身的酸鹼平衡,而且它比至今為止所研究的任何海洋魚類和淡水魚類都具有更強的快速補充pH值的能力。就像冷血動物同外界環境都具有相同的體溫一樣,七鰓鰻科類魚血液中的鹽分濃度也同周圍的海水鹽分一致。
人們對於無顎的、類似盲鰻的七鰓鰻科類魚的演化或早期生命歷史的了解甚微,認為是最原始的有頭蓋的動物和最退化的脊椎動物。其與現生和古代魚類的關係仍然是令人困惑的。牙形剌是前寒武紀晚期至三疊紀晚期齒狀磷灰質微體化石,被認為是由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不過,部分軟體化石的發現已經確定了牙形動物與脊索動物的親緣關係。
七鰓鰻是與八目鰻有關的無顎脊椎動物。
第一個關於七鰓鰻的胚胎學研究是由Bashford Dean完成的,發表於1899年,從那時起科學家很少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來自日本神戶“RIKEN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的一個小組終於發表了一項關於七鰓鰻胚胎學的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工作。
神經冠是基準動物的一個關鍵特點,八目鰻神經冠的發育過程與七鰓鰻相關事件的過程相似。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七鰓鰻類魚這種可怕的進食方式會因為本身產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動物屍體中所積存的水質變酸。
Baker 表示研究結果是激動人心的,因為它表明七鰓鰻類魚不僅可以調節它們本身的酸鹼平衡,七鰓鰻類魚血液中的鹽分濃度也同周圍的海水鹽分一致。
人們對於無顎的、類似盲鰻的七鰓鰻類魚的演化或早期生命歷史的了解甚微。不過,部分軟體化石的發現已經確定了牙形動物索動物的親緣關係。
主要危害
在19世紀,海八目鰻進入北美五大湖區(Great Lakes)。到來20世紀50年代,它們已經幾乎摧毀了北美五大湖區的白鮭魚(whitefish)和湖鱒魚(lake trout)漁場。自1962年起人們開始用化學品TFM消滅七鰓鰻的幼體,從而減少了七鰓鰻的數量。但七鰓鰻仍然是當地的一個大問題,人們用了一些其它的方法。其中一種就是在某些溪流中建造水壩,讓七鰓鰻找不到產卵的水域。
數年後變為成體,游入海中,開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於魚體,吮食宿主血液及組織。到生殖期復返淡水,築巢,產卵而死亡。並非所有七鰓鰻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陸封種類終生留於淡水。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鰓鰻陸封型(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此型進入北美洲五大湖,營寄生生活,在沒有辦法控制之前,給湖鱒及其他經濟魚類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普氏七鰓鰻(Lampetra planeri)亦終生棲於淡水,然而不營寄生生活,達到成年後即不進食,隨即繁殖而後死亡。
重現蹤跡
2015年9月,有“殭屍魚”之稱的七鰓鰻(lamprey),已在英國絕跡200年之久,沒想到卻被發現再次出現在英國當地的河道內,讓許多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環保團體表示,當年因為英國工業發展蓬勃,加上興建水壩,導致河道污染問題嚴重,才導致其絕跡。
電影角色
在著名電影【金剛】里,主人公一行被打進山谷里後,吃掉整個人的幾隻黑色大蟲子原型便是海七鰓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