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這幅《七雞圖》就是白石老人在這個時期畫的。七雞即取七七的諧音,暗指盧溝橋事變。經過幾十年分風風雨雨,這幅畫終於回到了七七事變的爆發地。此幅題雲今秋翻陳案矣,乃指敵寇投降,畫中史料可實也”。
作品背景
白石老人自幼在家鄉天天要餵牛養雞,對雞的生活特別熟悉,30歲以前畫雞就已經很生動了。60歲以後又開始進一步研究畫雛雞。老人畫雛雞最初用大筆圓點法表現小雞的外形,然後添嘴、眼和爪。自己感覺不是很生動,只有其形未得其神。到了63歲時畫的小雞,已有改進,他能以雞爪的安排,巧妙地表達出小雞的各種動作。曾見過他一幅《棕雞圖》,樹下十三隻小雞,有立著的,有啄食的,有飛跑的,已經很生動了。以後,他又變化用墨法,用濃淡墨把雞群分開,沒有模糊不清的毛病。其中有幅70歲前畫的七隻雛雞,小雞除在後一隻作回顧狀態外,其餘六隻畫在一起,最前一隻用濃墨,第二隻用極淡墨,第三隻用淡墨,第四隻又用濃墨,第五、第六兩隻又用稍淡墨。全幅看起來,聚散分明,絕無一隻模糊不清,就是頭部和爪部的安排也沒有一點不妥當。70歲以後,他又感覺圓點畫法還不夠恰當,再進一步用圓點筆和平塗筆合用,才顯然能把小雞的胸、腹部分開。80歲以後,畫雞用圓點筆很少,平塗筆很多了,畫雛雞的技法才算最後成功。可以看出,在用筆用墨上、濃淡墨變化上、圓長筆的套用上,顯然與從前完全用圓點法又不相同了。從而看出,老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墨色的濃淡乾濕,由於蘸到筆頭上哪一邊墨多水少,哪一邊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筆法的不同,就巧妙地把小雞身上絨毛質感畫出來了,小雞的各種神情動態也畫出來了。
創作意圖
齊白石先生畫《七雞圖》正是基於這樣的愛國情結。《七雞圖》的畫面上,東北方位與正東方位有六隻體形較為壯碩、形態兇狠可怖的雞,它們呈半包圍狀態,正衝著西邊孤零零站著的那隻雞撲去。西邊的這隻雞顯得勢單力薄,但仍昂首挺立,極為戒備地怒視迎面撲來的那些惡狠狠的雞,其英勇不屈的神態躍然紙上。從畫的內容不難領會其意旨,“七雞”即取“七七”諧音,暗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六隻體形壯碩而兇猛的雞,暗指倚仗強大武力,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這六隻雞的站位表明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占領的中國領土。第七隻略顯瘦小的雞毫無疑問代表的是誓死抗擊侵略者的中國守軍。這是一場力量對比極端懸殊的爭鬥,但是,歷史證明,最後的勝利總是屬於正義的一方。
從白石老人的題款來看,這幅《七雞圖》並非即時之作,而是後來畫的。“盧溝有事後無畫興”,說的正是白石老人閉門謝客的那段日子。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齊白石先生才恢復賣畫刻印的生涯,所以“今秋翻陳案矣”,提筆創作《七雞圖》,藉以紀念七七事變。
這幅《七雞圖》是白石老人特意為“撫青先生”所作,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寫了題跋。啟功在其題跋中對《七雞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同時,用簡短的語言點明了白石老人“翻陳案”的緣由。
兩位大師留墨寶於同一幅畫,《七雞圖》陡然增色,毫不誇張地說,當書畫收藏者們見到《七雞圖》時,無不愛之惜之,無不曉其不菲價值 。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早年曾做過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無論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齊白石都勇於嘗試,其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他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主要人物畫有《抱琴仕女圖》《農耕圖》《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紗圖》《魚釣圖》《鍾馗醉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