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沿革
七都鎮位於江蘇省吳江市西南部,行政區域總面積102.90平方千米,其中鎮區面積5.36平方千米。現轄七都社區、廟港社區、漁村社區3個居委會,東風、望湖、雙塔橋、環湖、沈家灣、隱讀、豐田、長橋、東廟橋、菱田、吳越、群幸、陸港、爃爛、盛莊、廟港、聯強、節制閘、開明開弦弓、光榮、豐民22個行政村。2003年12月,七都鎮、廟港鎮合併設立新的七都鎮,辦公地點設在原七都鎮,同時設立廟港街道辦事處。2003年7月,原七都鎮對蔣家港村等8個行政村的區域進行調整:撤銷蔣家港村、光明村建制,將二個村的原轄區合併,設立望湖村;撤銷行軍村建制,併入雙塔橋村;撤銷捕撈村建制,併入環湖村;撤銷漁業村建制,併入沈家灣村。原廟港鎮對5個行政村進行了區域調整:撤銷輪穗村、合群村建制,合併設立盛莊村;撤銷七一村建制,原轄區併入廟港村;撤銷漁業村建制,改設為漁村社區居委會。
自然資源
七都鎮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林木蔥鬱,森林覆蓋率達87%,擁有多種珍稀動物,如雲豹、四不象、黑麂、五步蛇等;地下礦藏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煤、鐵等;主要特產有茶葉、銀杏、香茹、木耳、山蕨、竹筍、板栗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下坑間歇泉、岳坑天柱秀色、蓮花心、馬尾洲千畝林、武舉跑馬場、皖南紅軍總醫院、馬尾洲練兵場遺址、天方湖、古徽道、黃河電站等。
經濟發展
七都鎮經濟以林茶為主,七都鎮有山場20.3萬畝。林木蓄積量達92萬立方米,茶園總面積10800畝,年產乾茶200噸。並盛產多種無污染的高山野茶,製作精細,色澤翠綠,湯濃味醇,堪稱茶葉佳品。每逢茶季,八方客商和周圍數千農戶雲集七都鎮茶葉專業市場,年交易量200多噸,交易額近千萬元。工業企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有福建客商投資的三林人造板、浙江客商投資的世明扇業、段家木業等大中型企業相繼在七都鎮入戶,2008年又引進了總投資3580萬元宏峰金屬材料公司入戶七都鎮650畝工業園區內,占地30畝,已投產。七都鎮是全省195箇中心建制鎮之一,自古就是石台東部的商品集散地,物產豐富,商貿發達。先後投資近千萬元在鎮所在地興建了農貿市場、茶葉市場和小商品批發市場,成為周圍7個鄉鎮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工業品下鄉的中轉站。還興建了二條以商業、修理、服務為主的新商業街,吸引了浙江、江蘇等省市大批客商來此經營,常年入市的個體工商戶260餘戶,其中大戶108戶。隨著新七都鎮的建成,七都鎮規模的擴大,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綠色石台,皖南茶鄉”總體方針,七都鎮將進一步加快建設的步伐,樹立S325省道中心建制鎮新形象,不僅僅是“大大的七都村”,而且是“大大的七都鎮”。
素有“一級空氣二類水”的太湖明珠、魚米之鄉——七都鎮,如今正在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小城鎮。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28億元;工業銷售10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10200元。七都鎮有兩大經濟區:臨湖經濟區和臨浙經濟區。臨湖經濟區以七都大道為軸心,分東區、中區和西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臨浙經濟區緊鄰浙江,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眾多投資商。七都鎮擁有註冊企業700餘家,其中國家級集團型企業3家,省級集團型企業3家。七都鎮已形成電纜光纜、有色金屬、針織紡織、木業家具、機械電子等五大支柱產業。特別是光電纜的生產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強,被稱為“中國光電纜之都”,是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建設部確定的“國家火炬計畫光電纜產業基地”、“全國光電纜通信科技園”。七都鎮被先後評為國家衛生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特色農業
針對農業生產面臨的新形勢,堅持以科技為依託,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農民增收為目的,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一方面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市場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全鎮農產品質量。太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獲得蘇州市人民政府龍頭企業綜合優秀獎;申報“江南”牌“香大頭菜”和“胡蘿蔔”兩隻為綠色食品,已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申報“七都”牌“翹嘴紅鮊”、“江南”牌“菠菜”和“蘿蔔”、“廟港”牌香青菜也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證證書;“廟港”牌太湖蟹、“廟港”牌湖羊無公害基地獲得認證和認定,為今後七都的農產品與世界接軌,進入市場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鞏固了太湖蟹交易市場,促進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鞏固傳統產業,提高糧油產品市場競爭力。水稻良種供種率列全市第一,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七都鎮2003年糧食總產1830萬公斤,產繭11564擔,水產品4720噸,蔬菜、瓜果面積達6100畝,新擴展花卉苗木160畝。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2003年投資400多萬元,用於大洋、東方紅、新風、苗木場、開發區、焦田、勤豐等閘站建設,加高加固外河圩堤150公里,直立牆河駁10公里,大大提高了我鎮的防洪能力,全面完成了北排工程建設,河道“雙清”工作全面開展,建立了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招商引資
2008年以來,七都鎮堅持把發展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作為振興七都鎮經濟的戰略性工作來抓,創新招商方式,落實招商責任,廣造發展聲勢,積極營造全民動員,全民招商的氛圍。1、成立專門班子抓招商。為使招商引資項目實現新的突破,七都鎮黨委、政府進一步調整充實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採取分線作戰的方式,抽調精兵強將,集中精力抓招商。2、最佳化環境抓招商。一是在硬體環境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搭建平台,提高招商引資吸引力,在項目的引進上採取分線作戰、專人負責,集中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和申報、土地徵用、供電、供水、房屋租賃、廠區平整等一系列基礎工作,以達到“築巢引鳳”的目的;二是在軟體環境建設上推進積極的優惠政策,下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在服務方式上採取項目到人,實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在協作配合上,實行“一家人”般的關懷,在組織協調上,實施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明確專人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力抓,為客商提供快捷、高效的優質服務。3、盤活存量抓招商。一是對鎮內閒置廠房、房屋進行場地盤活。二是對生產工藝落後的外資企業進行技改,提升生產工藝水平,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七都鎮黨委、政府在思想上放膽,工作上放開,政策上放寬,創新機制,發揮優勢,強化措施,使招商引資工作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在新項目落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止8月底,全鎮新上、改擴建投資200萬元以上項目8個,其中新上項目6個,改擴建2個;引進省外投資項目:6個,市外2個,實際到位資金4300萬元,占下達年度招商引資任務7500萬元的57.3%。科技創新
2003年,七都鎮繼續實行關於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以及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對25個高新科技項目(產品)和獲得國家專利的科研人員進行了表彰和獎勵,發放獎金39萬元。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七都鎮企業獲得國家火炬計畫項目2項,省高新技術產品5隻,省民營科技企業3家,蘇州市新產品試製計畫項目4隻,吳江市農業科技計畫項目3隻,國家實用新型專利8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鎮區小區主要生活污水實現了截流、收集和處理。吳江光電纜產業正式列入國家火炬計畫產業基地,亨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啟動運作,填補了歷史空白。2003年4月,建設部、科技部把七都鎮蘇南水鄉高科技工業生態型小城鎮建設示範列為建設部2003年科學技術項目計畫——科研攻關項目(小城鎮建設科技示範)。項目為國家級項目,在中國只有15家。該項目的申報成功,全面推進七都鎮的小城鎮建設和科技水平。載體建設
2003年,七都以改善投資環境和增強城市化發展為目的,七都鎮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鎮綜合功能不斷加強。全面完成了環太湖公路的改擴建工程;廟震公路、八七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基本結束;臨湖經濟區東區1.5公里的中心大道、臨湖經濟區中區12座橋樑等基礎設施基本完成;創新路綠化工程、吳越路、八七公路、環湖路亮化工程已全部完工;西環路建設和太湖疏浚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進行中;群幸村的新農村規劃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經濟區按照“政策優惠、服務優質、設施優越、環境優美”的指導思想,努力完善經濟區的整體功能,不斷提升檔次,重點孵化、研發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形成臨湖經濟區和臨浙經濟區兩大區,其中臨湖經濟區分東區、中區和西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已啟動面積15平方公里;臨浙經濟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已啟動面積7平方公里。經濟區在完善硬體設施的基礎上,努力最佳化投資軟環境,著力打造“創業最寬鬆、社會最文明、人居最舒適”和“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投資環境,同時利用瀕臨太湖的獨特優勢,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旅遊服務業,營造工作、居住、休閒為一體的和諧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