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七系付法傳
一派是行者和吉祥持傳訶哩計羅,又名毗羅只波,他再傳妙吉祥智。 一派是俱俱里波、蓮華金剛、底梨波、那洛波、扇底波,以次相傳。 一派是時輪傳承,由華卓波傳給...
-
戒
戒(sãla):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義,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為、佛教的行為準則等。戒有時也作為學處的別名,如在家學處包括五戒(...
戒(sila) 詳細釋義 基本字義 漢英互譯 典故 -
四十八輕戒
輕戒,謂指為防犯輕垢罪所制定之戒條。此一名稱,諸經所說不同。《梵網經》稱為輕垢,《菩薩地持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名為突吉羅,《瑜伽師地論》翻為惡作,...
來源 釋義 內容 -
中極大戒
中極大戒: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籙,無所不...
簡介 戒條 -
菩薩戒經
佛經名,姚秦羅什最後譯出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簡介 佛經全文 -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戒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本。從淺處說,佛教的戒學,是人生倫理道德的規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準則。往深處講,戒是塑造人格乃至於圓滿究竟...
來源 名義 入道之基功德 中國地位 -
戒體
‘戒體’指經由作禮乞戒等儀式所引發的內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後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謂的一種拘束內心且持續存在的神密效力。
基本簡介 參考資料 文獻記載 各派學說 注釋 -
菩薩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簡介 五種利益 菩薩道的精神 -
梵網經菩薩戒
《梵網經菩薩戒》,大乘佛教菩薩戒律之一,於公元401年,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僧肇譽之為“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
戒本簡介 梵網經序 菩薩戒序 十條重戒 卌八輕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