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康成書院

康成書院坐落於嶗山北麓三標山西側的朝陽坡下,不其山(鐵騎山)東麓的書院村,其名稱源於東漢經學家鄭玄曾在此設帳授徒。當時“從學者盈萬”,著稱海內。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復起,攻破北海郡,“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在此築廬講學授徒。晉代古方誌《三齊記》首次載明“鄭玄教授不其山”,《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皆引晉代伏琛《三齊略記》語曰:“鄭司農嘗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明、清之際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寫有《不其山》詩:“深山書院有人耕,不記山名與縣名。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
“康成”是鄭玄的字。因為是鄭玄修建和執教的場所,所以被人們稱作“康成書院”。附近的居民點也以書院命名,稱為書院村;村北不遠處的小屯,名叫“演禮村”,這裡曾是鄭玄當年向山里人傳授、演習禮儀的地方。
書院村邊的山坡、溝壑、山崖處,至今長有一種葉如韭,長過尺,堅韌異常,四季常青的草,因為當年鄭玄在此講學論經時,經常採摘草葉編竹簡,當地人便把這種草叫作“康成書帶”,也叫“書帶草”。唐朝文學家陸龜蒙游康成書院時,對這種草發生濃厚的興趣,想起了鄭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專門為這種草寫了一首賦,叫《書帶草賦》:“彼碧者草,雲書帶名,先儒既沒,後代還生。有味非甘 莫共三山芝校,無香可媚,難將九畹蘭爭。叨詞林畔種,在經苑中榮。翠影臨波,恐被芙蓉見鄙;貞姿傍砌,愁為芍藥相輕。發葉(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紛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門外之輕……。蕭蕭而不計榮枯,漠漠而何乾好惡。金燈照灼,尚驚秦帝之焚;粉蝶留連,真謂羽陵之蠹。爾乃高推籬菊,瑞許階蓂;我則惟親志士,每聚流螢。豈便離蒿萊於隙地,希杜若遙汀:儻遇翰林主人之一顧,遮長保歲寒於青春。”作者既寫了書帶草質樸中顯示出的高貴品格,又讚譽了鄭玄不圖權貴、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縣高允中在原鄭玄築廬授徒處,建院宇,聘教授,辟學田,重建“康成書院”。書院坐北朝南,東西略呈長方形,占地畝余,圍有院牆,門南向,屋3間,高約5米,寬約12米,南北深約4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撐頂,柱基座為青石鼓形。木質門窗平開,雕以雲圖。該建築具有十分完整的牆、柱、梁、棟、枋、斗拱和起脊屋頂各組成部分,在當時可謂宏偉壯觀。清初,由於康成書院無人經管,漸圮。
乘車路線

自駕車線路:黑龍江路—王沙路—東葛社區—書院社區—七澗谷景區;青銀高速—夏莊—王沙路—東葛社區—書院社區—七澗谷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