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注釋】
柳亞子:名棄疾,字安如,號亞子,江蘇吳江人。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搞革命,後來成為國民黨左派。一九五八年病逝於北京。著有《磨劍房詩詞集》。
飲茶粵海:指柳亞子和毛澤東於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間在廣州的交往。
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慶柳亞子索討詩作,毛澤東書《沁園春·雪》以贈。
牢騷: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夜柳亞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詩中的"華章",稱要回家鄉分湖隱居。見附詩。
昆明池:指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昆明湖取名於漢武帝在長安鑿的昆明池。
富春江:東漢初年,嚴光不願出來做官,隱居在浙江富春江邊釣魚。
【補充注釋】
〔和(hè賀)柳亞子先生〕和,酬和。柳亞子於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作《感事呈毛主席》一詩(見本篇附錄),這是作者的答詩。柳亞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江蘇吳江人。早年參加舊民主革命,是清末文學團體“南社”發起人和主要詩人之一。舊民主革命失敗後,繼續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同是著名的國民黨左派。一九四八年一月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後,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
〔飲茶粵海未能忘〕粵海指廣州。一九二六年五月,柳亞子(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赴廣州出席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同作者初次晤面。蔣介石向全會提出了所謂“整理黨務案”,旨在排斥共產黨,奪取國民黨黨權。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反對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堅持反蔣的革命立場,何香凝、柳亞子等也支持了這一立場。“飲茶”句即指當時作者同柳亞子的交往。按柳亞子在一九四一年《寄毛主席延安》詩中,曾有“粵海難忘共品茶”之句。
〔索句渝州葉正黃〕渝州,即四川的重慶。毛澤東於一九四五年八月至十月曾到重慶,和國民党進行了四十多天的和平談判。當時柳亞子曾索取詩稿,作者即手書《沁園春·雪》相贈。
〔三十一年還舊國〕舊國,過去的國都。作者一九一八年和一九一九年曾兩次到過北京,到一九四九年北京(當時稱北平)解放後再來,前後相距約三十一年。
作者自註:“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離開北京,一九四九年還到北京。舊國:國之都城,不是State也不是Country。”
〔落花時節讀華章〕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又逢君”句。華章,美麗的詩篇,指柳亞子的詩。原手跡是“暮春時節讀華章”。
〔放眼量〕放大眼界去衡量,不必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以致“牢騷太盛”。
〔昆明池〕北京西郊頤和園內的昆明湖。當時柳亞子住在頤和園內。
〔觀魚勝過富春江〕觀魚,用《莊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橋上看水中游魚的故事。富春江在浙江省桐廬和富陽兩縣境內,東漢時隱士嚴光(字子陵)曾在那裡游釣,至今桐廬還有釣台遺址,但已離水面很高。這句詩的意思說,在頤和園的昆明湖觀賞游魚的快樂比在富春江的釣台更好。這是對柳亞子原詩“分湖便是子陵灘”而言。
【附】 柳亞子原詩《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開天闢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驩。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相關詞條
-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於1949年4月19日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前四句追敘詩人與柳亞子的三次交往,後四句對柳亞子的牢騷提出開導規勸,並表示...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詩詞鑑賞 作者簡介 -
和柳亞子先生
《和柳亞子先生》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於1949年4月19日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前四句追敘詩人與柳亞子的三次交往,後四句對柳亞子的牢騷提出開導規勸,並表示殷切的...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詩詞鑑賞 作者簡介 -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是現代詩人毛澤東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創作背景 詩詞鑑賞 -
柳亞子
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鎮人,出生於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
簡介 生平 文學特點 與毛澤東 民主思想 -
柳亞子史料札記
關於《子美集》 關於《巢南文集》 關於《圖南集》
作者 圖書簡介 編輯評論 目 錄 基本信息 -
《給柳亞子的信》
《給柳亞子的信》,為探討文學問題,毛澤東與柳亞子先後多次進行書信溝通,後由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2003年重新修訂出版。
簡介 內容解讀 背景 -
給柳亞子的信
1945年10月4日信信中所云“卑視陸游陳亮”,是就柳亞子1945年9月20日所作《戲改放翁臨終示兒詩》說的。 ”(《柳亞子選集》第1204頁)登閣受阻...
簡介 內容解讀 背景 -
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的詩篇之一,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深刻表達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