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賜額七寶寺“七寶教寺”,時七寶寺住持進京弘法請額,一路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終成佛願。真宗感其誠心可鑑,堪比前朝玄奘法師,下詔召集文武百官及高僧大德等眾,設宴為大師接風。
宴會上,歌舞昇平,一片祥和。真宗好不歡喜,舉杯同慶,大師以茶代酒,但見茶未入口,早有清香撲鼻而來,輕啜之,口齒間有餘香殘留,大師由衷地豎起大拇指道:“好茶!好茶!”
“大師對茶也有研究?”真宗納悶道。
“老衲不才,略知一二而已。”大師道。聽到這裡,真宗吩咐侍從取出全國各地進貢的名茶等二十餘品種,擺放在大師面前。大師眼過處,一一報出茶名、產地、特色等等。待目光落到一茶上,只見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褐紅,大師大睜著雙眼,良久也不作答。
“大師可知此茶來由?”真宗哈哈大笑。
大師緩緩道:“此茶乃雲南普洱也,醇香至極,越陳越香,實乃茶中極品。”
真宗點頭稱是道:“大師所言極是,大師有所不知,此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由茶馬大道中轉國內各省區,長路漫漫,險阻重重,乃皇室貢品,珍貴異常。”
真宗吩咐侍從泡一壺普洱茶與大師品嘗。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
大師放下茶杯道:“老衲曾雲遊四海,遍嘗天下名茶,這等好茶還是頭一回品嘗,實在是三生有幸。”
“既然大師偏愛此茶,朕今賜你十萬封,讓江南百姓共沐聖恩,另賜御船載匾榮歸故里。”大師連連稱謝。
大師乘御船載匾歸,然御船碩大,七寶河狹小,無奈在吳淞江岸停泊。上海百姓得知,以塊石、木板、瓦片在吳淞江岸的灘涂上鋪就“迎額小道”,將船順利拉至七寶寺。觀音菩薩降臨,念大師心誠志堅,從玉瓶中取柳枝沾聖水灑淨祈福,頓時,御船化作玉船,“迎額小道”也化作晶瑩剔透的玉石小道。大師為答謝民眾的護法善舉,將真宗御賜的雲南普洱茶等點心分發給民眾共享御恩。民眾如獲至寶,贊口不絕。
從此,七寶教寺香火日盛,當地緣寺興鎮,繁榮富庶,商賈雲集,文儒輩出,七寶鎮因此盛名遠播。
茶與佛的淵源(藥師佛)
佛教與茶淵源極深。和尚與茶的結緣最早傳說是在西漢時,四川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在上清峰頂植茶7株,每年春採茶焙制入貢京都。唐陸羽《茶經》七之事中記載南朝僧人茶事。僧人法瑤成為有史可考的第一茶僧。唐禪宗盛行。茶除了禮佛供養用,也是僧人日常須臾不可離之物,僧人坐禪時便飲茶助修。
至中晚唐,懷海禪師更把飲茶列入佛門清規。之後,宋代人宗賾編集的一部禪宗叢林清規著作〈禪苑清規〉,對宋元時期中國佛教寺院制度禮儀做了更全面的記錄,其中茶事禮儀更加規範化。隨著佛門茶事的發展,僧人飲茶向禪境發展,在飲茶中發現自我,見性成佛。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處處可聞茶香。最經典者莫過於“吃茶去”公案。此公案體現了茶禪一味。然茶禪一味著眼處在於明心見性。因此茶禪之茶,換做飯,水,雲,雨也無不可。然之所以有茶禪之說,究其根本,一則茶性近於佛理,有其內在一致性;二則唐時僧人飲茶坐禪修禪是自然不過的事,本不是刻意標榜之舉。
總上所述,佛門茶事有三種表現,其一,把茶僅僅作為供養;其二,以茶助禪;其三,和宗教禮儀結合的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