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職員表:總製作人:週遊
製作人:李朝永、蔣明燁
監製:朱乃利、蔡崇哲
副導演:劉建律
戲劇指導:張晨光
語言指導:李滔動作指導:張孝正
美術指導:溫重盛
編劇:永真編劇小組
執行製作:白晟利
片頭題字:廖家添
外景攝影:張自強、寧金城
外景燈光:曹俊靜、胡寶
剪輯:趙雄成、黃秋貴
場記:李宜慧
演員表:
賈靜雯—祝英台 趙擎—梁山伯
張晨光—馬文才
張鳳書—銀 心
李國超—四 九
劉玉婷—林玉雲
李 羅—大 哥
李芳雯—大 嫂
李 滔—祝 父
潘麗麗—祝 母張 琴—梁 母
李靜美—院士夫人
洪誠陽—福 氣
龐祥麟—馬太守
黃志豪—寶 貴
蔡阿炮—金先生
曹月蛾—媒 婆
廖慧珍—春 桃
劇情簡介
經典愛情千古流傳,悲喜交織張力十足。
全新偶像情人演繹千古佳話,本年度絕不能錯過的愛情大戲。
江蘇宜興祝家莊內,十八歲的祝英台個性活潑、善良,上有八個哥哥,集家人寵愛於一身。
祝家與馬家是世交,祝父要將英台嫁與馬太守之子馬文才,馬文才不學無術,但為人陰狠、好勝心強,想要的就會不擇手段的得到。
在成親當天,祝英台在半路將自己與胖女調包,並找來多位被馬文才始亂終棄的姑娘當眾讓馬文才顏面掃地,馬文才卻被英台的獨特的個性所吸引,決定一定要得到祝英台。而英台誓言絕不嫁這種花花公子,為擺脫馬文才的糾纏,決定與馬文才來一場比試。
馬文才為贏得比賽,找上在街上賣字畫的梁山伯,梁山伯家境清寒,為人十分誠實,堅決不肯作弊,後因書僮四九的勸說,才不得以答應。
比賽場中,梁山伯見到祝英台,驚為天人,後因四九闖入,祝英台看見了躲在馬文才台下的梁山伯,被他的文采傾倒……
相關傳說
【民間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
七世夫妻,是中國流行的民間傳說,起因於某年七夕,男女主角是天庭里的金童玉女。玉帝在天庭歡宴群仙時,金童敬酒不慎摔破了酒杯,玉女看見金童嚇壞的模樣,為了安慰金童,便對他哧地笑了一聲,這一笑的代價很大。玉帝大怒,認為二人動了凡念,罰他們貶謫紅塵,“配為夫妻,卻不許成婚”,七世苦苦相戀,卻不得結合。等到功行圓滿,才能復還本位。因而民間就有了“七世夫妻”這部哀怨動人的愛情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七世夫妻的第二世,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其中還有同學的笑話,馬文才的阻攔。但英台任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悽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歷史淵源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原聲資料
七世夫妻之梁山伯與祝英台片尾曲江蕙煙花歌詞虛華是花開繁華是露水
紅顏是滾滾風塵的玫瑰
蝴蝶野蜂一直圍愛花無愛枝
花謝落土蓮蓮消失去
虛情是胭脂假愛是香水
薄命是冷冷煙花的日子
幸福美滿買袂起
青春已經嘸值錢
想欲眠夢夢中嘛無看見
煙花女子啊風雨中的花蕊
飄落叼位去哀怨嘛離袂開
煙花女子啊人醉心嘛碎
無奈笑笑隨在天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