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早期
丁訓傑1925年1月4日出生於上海,先後就讀於聖約翰大學醫預科及國立上海醫學院醫本科。於1950年畢業後留母校中國紅十字會醫院(現華山醫院)工作。
1956年起參加血液病及職業病專業組工作,1978年3月起擔任醫療二系、內科教研組副主任,1980年4月擔任職業病科主任,1980年10月晉升副教授,1984年12月擔任大內科主任和內科教研組主任,1986年晉升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赴舊金山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參觀和學術交流,1990年至1994年兼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金山醫院院長。1995年由華山醫院授予“終身教授”榮譽稱號。
血液病研究期
在1956年專業定向時,他選擇了血液病和職業病作為自己臨床和科研的方向,從此他開始了在這兩個領域的實踐和探索,從而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丁訓傑在業務上嚴謹求實,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很快在血液病和職業病兩個領域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得到了醫學界同仁的敬重。1956年起籌建內科教研室血液病及職業病專業組,擔任首任組長工作。
上海醫科大學工作期
1978年起擔任原上海醫科大學醫療二系內科教研組副主任,1980年被任命為新建職業病科主任,1980年10月晉升為副教授,1984年擔任大內科主任和內科教研組主任,1986年晉升為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1998年赴舊金山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參觀和學術交流。
金山醫院工作期
1990年至1994年,年逾65歲的丁訓傑肩負著原上海醫科大學領導的重任,隻身從市區趕赴郊區的金山醫院擔任院長,他以一位學者的嚴謹和一位管理者的敬業,帶領全院職工發揮拼搏精神,終於使金山醫院在1994年3月被衛生部評定為三級乙等醫院 。
成就
中國職業中毒血液學的奠基
丁訓傑的專業特長是血液學和職業中毒。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只有少數臨床醫師從事職業病的研究,在綜合醫院裡開設職業病科更是罕見。丁訓傑看到職業病防治的重要性,符合黨提出的衛生工作方針的要求,丁訓傑是全國最早從事職業病臨床和研究的臨床醫師之一,丁訓傑的特點是充分將自己血液學的專長和職業中毒緊密結合起來。當時華山醫院內科教研室尚未成立各專科,而是在內科下面成立幾個專業組,當時丁訓傑是兼任血液專業組和職業病專業組的組長。20世紀60年代初華山醫院率先建立了職業病病房和專科門診,率先建立下廠工作組,丁訓傑親自帶領全科醫師下廠,深入工人中去,積極參加職業病防治工作,培養從事職業中毒防治的臨床醫師,並帶領職業病組的醫務人員積極進行職業中毒防治的研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其中工業鉛中毒研究共進行了35年的研究,於1987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有機磷酸酯解毒劑的研究,獲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學技術獎;苯對白細胞毒性作用的研究、苯接觸者淋巴細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率和細胞增殖抑制的研究、慢性苯中毒周圍白細胞超微結構的研究等,都在當時著名血液和職業病防治雜誌上發表,研究水平均處於當時國內領先水平。華山醫院內科職業病組在60年代初就建立了職業病實驗室。丁訓傑的工作為以後華山醫院正式建立職業病科,在全國享有領先水平的職業病科奠定了基礎。丁訓傑是國內血液職業中毒的奠基人。在職業中毒血液學的工作中丁訓傑還特別注意培養接班人,當文化大革命後首次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後,第一次招收碩士生,丁訓傑就注意同時招收二名碩士生,一名血液學,一名職業中毒血液學,並在以後招收職業中毒血液學的博士生。
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先驅者之一
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4年成立中國骨髓移植登記處。丁訓傑領導的華山醫院血液科,早在1978年就開始從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臨床和研究工作,是國內較早開展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單位,是國內較早建立層流病房,較早進行骨髓移植動物實驗的單位,是國內較早建立一套採集骨髓和保存骨髓方法的單位之一,所建立的“封閉骨髓抽吸一步法”於1981年發表於中華血液學雜誌,對推動全國開展骨髓移植起了重大的作用。丁訓傑領導的研究組從事“人骨髓4℃保存及臨床套用研究”的課題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內最早將自身骨髓移植套用於晚期淋巴瘤的治療獲得成功,其成果發表1983~1985年中華血液學雜誌及腫瘤雜誌,在中國最早開展胎肝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獲得成功,被認為是國家級科技成果,其中“胎肝細胞懸液的製備、冰凍保存及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研究”獲1988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丁訓傑是中國研究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先驅者之一。
中國著名的臨床血液學家
建立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免疫分型是丁訓傑又一貢獻。溫抗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一種較常見的溶血性貧血,Coombs試驗的建立使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成為可能。國內多數醫院建立的Coombs試驗系採用人血清免疫家兔製備的抗人球蛋白血清,是多價抗血清,難以進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免疫分型。丁訓傑教授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從事抗人球蛋白分型血清的製備研究,獲得了更敏感、更特異的單價抗人球蛋白血清,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不僅提高了檢出陽性率,而且可以進一步確定抗體類型,對該病的診斷、治療選擇及預後估計都有重要價值。使溫抗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分為三種亞型:IgG型(占24%),IgG+C3型(占60%)和C3型(占12%),並發現IgG+G3型紅細胞破壞最嚴重,IgG型居中,而單純C3型危害最小,IgG型者切脾效果較好。成果發表在1986~1989年中華血液學雜誌,並獲得上海醫科大學科技成果獎。非常重視病人的主訴,聽完下級醫師病史報告後,他總是要親自去詢問病史,經常是比各級醫師掌握病人更多信息,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疑難雜症診斷線索,對查房的每一張X線片、CT片等他都要親自過目,有時診斷有出入,他都要親自到放射科找到讀片醫師,仔細加入以分析,每次參加疑難病例討論,他都要認真準備,翻閱大量參考文獻,從而來提高查房質量,各級醫師普遍反映丁訓傑的教學查房深入淺出,不但診斷治療決策正確率高,解決疑難問題效率高,並且聽了之後永世難忘,思路非常清楚。丁訓傑在世時參加了上海市各家醫院疑難雜症的診斷和全國範圍內許多重要人物的會議工作,享有崇高的聲望,成為中國著名臨床血液學家之一。
教育貢獻
丁訓傑在教學醫院原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執教50年,最可貴的是崇高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為培養青年一代無私的奉獻精神。他是華山醫院原內科教研室主任,是內科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是華山醫院血液科和職業病科的創始人,50年來他一心撲在內科、血液科和職業病科上。華山醫院內科、血液科和職業病科發展到現在,在全國有一定名望,成為培養博士生和博士後的搖籃,都是和丁訓傑的創業分不開的。不但在全國血液界有崇高的威望,並且在內科領域內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治學精神特別嚴謹,不論是日常醫療工作,或是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做到認真負責,看過他書寫的門診病史就會感到是那樣的詳盡,字跡是那樣的端正。丁訓傑共培養博士生6名,碩士生8名,在他的學生中,有的走了院領導崗位,有的成為學科的帶頭人,無不與丁訓傑嚴謹治學精神有關。他參加編寫的專著書籍50種,其中擔任主編的有12種,擔任副主編的有5種,自1955年至2000年在國內外雜誌公開發表論文142篇,自1964年至1999年通過科研成果鑑定10項,碩果纍纍。丁訓傑長期在內科教研室、血液科和職業病科擔任行政領導職務外,於1990年至1994年擔任原上海醫科大學附屬金山醫院院長。任職期間,適逢醫院上等級之際,在金山醫院是上二級還是三級問題上產生諸多異議,在他的帶領,經過努力,終於上了三級。他非常重視業務的發展與提高,積極培養學科帶頭人,使醫院醫療質量不斷得到提高。他平易近人,態度和藹,善於聽取不同意見,注重改進工作方法。丁訓傑不僅是知名的專家、教授、學者,也是一位具有領導才能的管理工作者。
丁教授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為醫學事業的後繼有人,潛心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從1980年起,丁教授共培養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8名。
主要論著
1 丁訓傑主編.《職業病臨床實踐》(上、下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 丁訓傑主編.《實用血液病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
3 丁訓傑主編.《急診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
4 丁訓傑,丁鉞,張延令,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43例臨床表現和診斷》.中華內科雜誌,1965;13:251~253.
5 丁訓傑.《紅細胞和血漿膽鹼酯酶活力在急性在機磷中毒時的動態觀察》.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66,4:49~51.等等。
人物評價
丁訓傑是一位治學嚴謹的醫學家,在業務上精益求精,並且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是一位優秀的醫學教育工作者。他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立場堅定,是非分明,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其身心受到各種衝擊,他也從未改變對黨的信任和對事業的追求,他堅信黨的領導是祖國富強和醫學發展的根本保證,198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丁訓傑心裡時時裝著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宗旨,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從來就沒有退休這兩個字。年逾古稀仍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查房、講學、門診、會診、撰文、編書、指導研究生,就在他因癌症而住院的前一天,還堅持看完疑難雜症門診。
榮譽
丁教授在1955年至1983年先後5次被評為上海醫科大學及華山醫院先進工作者,1984年被授予1983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被評為上海醫科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1990年被評為石化地區政治思想優秀組織工作者,1990年獲國家教委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表彰,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