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葡萄糖

4、大劑量鈣劑或利尿藥與常用量維生素D同用,有發生高鈣血症的危險。 7、大量的含磷藥物與維生素D同用,可誘發高磷血症。 【藥物過量】1、短期內攝入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超劑量維生素D,可導致嚴重中毒反應。

基本信息

也叫口服維D2葡萄糖
英文名:Oral Vitamin D2and Glucose
為複方製劑,其組分為每1000g含維生素D20.375mg(15000單位)、口服葡萄糖適量。
【性 狀】本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味甜。
【藥理毒理】葡萄糖是人體主要的熱量來源之一,每1克葡萄糖可產生4大卡(16.7kJ)熱能,故被用來補充熱量,治療低血糖症。它在體內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同時供給熱量。或以糖原形式儲存,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
維生素D促進小腸黏膜刷狀緣對鈣的吸收及腎小管重吸收磷,提高血鈣、血磷濃度,協同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促進舊骨釋放磷酸鈣,維持及調節血漿鈣、磷正常濃度。維生素D促使鈣沉著於新骨形成部位,使枸櫞酸鹽在骨中沉積,促進骨鈣化及成骨細胞功能和骨樣組織成熟。維生素D攝入後,在肝細胞微粒體中受25-羥化酶系統催化生成骨化二醇(25-OHD3),經腎近曲小管細胞1-羥化酶系統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OH)2D3]。
【藥代動力學】葡萄糖口服吸收迅速,進入人體後被組織利用,也可轉化成糖原和脂肪貯存。一般正常人體每分鐘利用葡萄糖的能力為6mg/kg。
維生素D由小腸吸收,維生素D2吸收需膽鹽與特殊α-球蛋白結合後轉運到身體其他部位,貯存於肝和脂肪。維生素D2的代謝、活化首先通過肝臟,其次為腎臟。t1/2為19~48小時,作用開始時間12~24小時,治療效應需10~14天,作用持續時間,最長6個月,重複給藥有累積作用。骨化二醇代謝活化於腎臟,骨化三醇不需要代謝活化,部分降解於腎臟。
【適 應 症】營養輔助藥。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10g,一日3~5次。溫開水沖服或調於牛奶、豆漿或粥菜等食品中服用。
【不良反應】1、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等,見於口服濃度過高、過快時。2、電解質紊亂:長期單純服用葡萄糖時易出現低鉀、低鈉及低磷血症。3、維生素D按推薦劑量服用無不良反應。但短期內攝入超量或長期服用大量維生素D,可導致嚴重中毒反應。(如成人攝入維生素D每日20萬~60萬單位,小兒每日20萬~40萬單位,數周或數月可致嚴重毒性反應)。發現下列情況需高度警惕維生素D中毒表現:①便秘、腹瀉、煩燥、嗜睡,持續性頭痛、食慾減退、口內有金屬味、噁心嘔吐、口渴、疲乏、無力。②骨痛、肌痛、尿渾濁、驚厥、高血壓、眼對光刺激敏感度增加、心律失常、偶有精神異常、皮膚瘙癢、嚴重腹痛(有時誤診為胰腺炎)、夜間多尿、體重下降。
【禁 忌】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未控制者禁用。
2、高血糖非酮症性高滲狀態患者禁用。
3、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患者禁用。
4、高鈣血症、維生素D增多症、高磷血症伴腎性佝僂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項】1、治療低鈣血症前,應先控制血清磷的濃度,並定期複查血鈣等有關指標;除非遵醫囑,避免同時套用鈣、磷和維生素D製劑。血液透析時可用碳酸鋁或氫氧化鋁凝膠控制血磷濃度,維生素D療程中磷的吸收增多,鋁製劑的用量可以酌增。2、由於個體差異,維生
素D用量應依據臨床反應調整。3、維生素D對診斷的干擾:維生素D可促使血清磷酸酶濃度降低,血清鈣、膽固醇、磷酸鹽和鎂的濃度可能升高,尿液內鈣和磷酸鹽的濃度亦增高。4、下列情況應慎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周期性麻痹、低鉀血症患者;應激狀態或套用糖皮質激素時容易誘發高血糖;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膽固醇血症、高磷血症(可引起鈣轉移)。對維生素D高度敏感及腎功能不全(腎性佝僂病患者維生素D的需要量減少,嬰兒可因此引起特發性高鈣血症);非腎臟病用維生素D治療時,如患者對維生素D異常敏感,也可產生腎臟毒性。5、服用含維生素D製劑療程中應注意檢查: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血清鹼性磷酸酶、血磷、24小時尿鈣、尿鈣與肌酐的比值、血鈣(用治療量維生素D時應定期作監測,維持血鈣濃度2.00~2.50mmol/L)、以及骨X線檢查等。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維生素D製劑。高鈣血症孕婦可伴有對維生素D敏感,應注意劑量調整。功能上又能抑制甲狀旁腺活動,以致嬰兒有特殊面容,智力低下及患遺傳性主動脈弓縮窄。
【兒童用藥】全母乳餵養嬰兒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皮膚黝黑母親嬰兒尤易發生。嬰兒對維生素D敏感性個體間差異大,有些嬰兒對小劑量維生素D即很敏感,血清鈣和磷濃度的乘積[Ca]×[P](mg/dl)不得大於58。兒童長期套用維生素D2每日1800U後,可致生長停滯。
【藥物相互作用】1、制酸藥中的鎂劑與維生素D同用,特別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可引起高鎂血症。2、巴比妥類、苯妥英鈉、抗驚厥藥、撲米酮等可降低維生素D的效應,長期服用抗驚厥藥時應補給維生素D以防骨軟化症。3、降鈣素與維生素D同用可抵消前者對高鈣血症的療效。4、大劑量鈣劑或利尿藥與常用量維生素D同用,有發生高鈣血症的危險。5、考來烯胺、考來替泊、礦物油、硫糖鋁等均能減少小腸對維生素D的吸收。6、洋地黃類與維生素D同用時應謹慎,因維生素D引起高鈣血症,容易誘發心律失常。7、大量的含磷藥物與維生素D同用,可誘發高磷血症。
【藥物過量】1、短期內攝入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超劑量維生素D,可導致嚴重中毒反應。2、維生素D中毒引起的高鈣血症,可引起全身性血管鈣化、腎鈣質沉澱及其他軟組織鈣化,而致高血壓及腎功能衰竭,上述不良反應多發生於高鈣血症和伴有高磷血症時。兒童可致生長停滯,屢見於長期套用維生素D2每日1800單位後。中毒劑量可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即使每日套用1萬單位超過數月後,對正常人亦可致毒性反應。維生素D中毒可因腎、心血管功能衰竭而致死。3、治療維生素D過量,除停用外,應給以低鈣飲食,大量飲水,保持尿液酸性,同時進行對症和支持治療,如高鈣血症危象時需靜脈給予氯化鈉注射液,增加尿鈣排出,必要時套用利尿藥、皮質激素或降鈣素,甚至作血液透析,並應避免曝曬陽光,直至血鈣濃度降至正常時才改變治療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