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青

丁彥青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司法鑑定中心副主任、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癌轉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及全軍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病理學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解放軍細胞病理專業組組長;中國肺癌雜誌編委;診斷病理學雜誌編委。

一、個人基本信息

姓名 :丁彥青

丁彥青丁彥青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0-07-18
籍貫:河南省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民族 :回
學校:南方醫科大學
院系:基礎醫學院
授予單位: 第一軍醫大學
授予時間: 1992.07
參加工作時間 :1972.07
高校教齡: 34
專業技術職務及晉升時間 :教授,1995.10
何時何地受何獎勵 :1.全軍“教書育人”優秀教員(2002) 2.解放軍總後勤部優秀教師(1999) 3.全軍教育金獎(2003) 4.中國科協抗擊“非典”優秀科技工作者(2004) 5.廣東省第八屆丁穎科技獎(2006) 6.榮立個人三等功6 次(1993-2003)
學生評價情況: 思路清楚,聯繫實際,引人思考,重點及知識點講解清楚,教學媒體套用自如,對病例的分析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優秀)
主要學習、工作簡歷
1972.09-1978.12 軍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 病理學,教員
1979.01-1989.12 第一軍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病理學,助教,講師
1990.01-1995.09 第一軍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病理學,副教授、副主任,主任
1995.10-至今 南方醫科大學(第一軍醫大學) 病理學,教授、主任

二、主要成果

93 年任學科主任以來,作為病理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帶領科室全體人員團結奮進,學科建設快速發展,病理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科室被評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 A 類重點學科、教育部及廣東省共建重點實驗室,獲國家、軍隊、廣東科技進步二等獎12 項,各類基金60 餘項。 從事病理學教育及腫瘤病理學研究30 餘年,招收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0 余名。完成省部級教學研究課題5 項,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 項(署名第二)、省部級優秀電視教材一等獎2 項(署名均為第一);在科學研究方面,2001 年以來主持完成及在研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14 項,目前在研科研課題6 項;發表教學和科學研究相關論文80 余篇,SCI 收錄8 篇);部分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J Pathol 和 N Eng J Med(IF=4.933;5.333; 34.87,2 篇為封面文章)。主編、副主編教材及教學研究專著5 部,參編教材及科技專著11 部,獲國家、廣東省及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6 項(署名均為第一、二)。先後獲中國科協抗擊非典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第八屆丁穎科技獎、全軍院校育才金獎、解放軍總後勤部優秀教師和全軍“教書育人”優秀教員稱號,榮立個人三等功6 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三、科研簡況

93 年任學科主任以來,作為病理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帶領科室全體人員團結奮進,科室建設快速發展,科室被評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 A 類重點學科、教育部及廣東省共建重點實驗室,獲國家、軍隊、廣東科技進步二等獎12 項,各類基金60 餘項。 從事醫學教育及腫瘤病理學研究 30 餘年,主要從事腫瘤轉移機制研究。 2001年以來主持完成及在研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 14 項(國家“863”、“973”項目分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點、科技攻關及軍隊醫藥衛生基金等,署名均為第一),目前在研課題 6 項;發表相關論文80 余篇(均為第一、二作者或通訊作者,SCI 收錄8篇);參編科技專著10 部,獲國家、廣東省及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6 項(署名均為第一、二)。先後獲中國科協抗擊非典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第八屆丁穎科技獎、全軍院校育才金獎、解放軍總後勤部優秀教師和全軍“教書育人”優秀教員稱號,病理學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榮立個人三等功6 次。 在大腸癌轉移機制研究方面,建立了大腸癌侵襲轉移系列模型和RT-PCR 原位分子雜交用於檢測大腸癌轉移粘附分子的新技術,較系統地揭示了大腸癌血管侵襲與轉移的形態學模式。成功研製腫瘤轉移相關cDNA基因晶片,克隆並鑑定了15 個與大腸癌轉移相關的重要基因 (已錄入enBank)和 12 個有價值的大腸癌轉移相關的差異蛋白,可用於大腸癌轉移潛能預測及預後評價,為腫瘤轉移機制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大腸癌轉移機制研究共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 項。 在SARS 研究中,主持國際前三例SARS 屍體解剖,首次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病毒攻擊的靶器官和SARS 可通過皮 膚接觸及排泄物傳染的新觀點,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J Pathol(IF=4.933;IF=5.333,均為封面文章),N Eng J Med(IF=38.57),Nature 新聞主編 Hellen 對研究結果發表專論並高度評價。3 篇論文在SCI 論文中被引用67 次(檢索時間2003 年7月-2004 年3 月),在國際上有廣泛的學術影響。 匯總 出版專著(譯著等) 10 部 獲獎成果共 6 項;其中國家級 2 項,省部項目 4 項 目前承擔項目共 6 項;其中國家級 4 項,省部項目 2 項 近三年(2003 年-2005 年)支配科研經費共 255 萬元,年均85 萬元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成果(獲獎項目論文、專題名稱) 獲獎名稱等級、或鑑定單位,發表刊物,出版單位,時間 署名次序大腸癌發生與轉移的分子調控及早期診治的綜合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 第二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病原體原位檢測及病理學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 第一 大腸癌早期診治及發生和轉移分子機制的系列研究 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第一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 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2004 病原組第一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病理及診斷技術的套用及基礎研究 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05 第二 大腸癌侵襲轉移的生物學特性及分子病理學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 第一目前承擔的主要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起訖時間 科研經費 本人擔任工作 鼻咽癌血清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 國家973 課題分題2004-2006 18 負責人 鼻咽癌,大腸癌發生髮展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廣東省重點專項 2004-2006 60 負責人 新的大腸癌轉移相關基因 TIAM1 功能初步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4-2006 20 負責人 大腸癌轉移相關分子標籤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6-2008 15 負責人 鼻咽癌藥物篩選模型及基因治療(863 滾動項目) 國家863 課題 2004-2006 100 負責人 SARS 免疫病理機制研究 中德合作研究基金 2004-2006 42 負責人 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清單。

四、課程教學情況

1.主講課程情況

1990-2005 90學時/年 各醫學專業本科 7680 病理學與病理技術
1995-2004 40學時/年 臨床醫學7 年制本科 280

2.選用教材或主要參考書情況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病理學(第3 版) 武忠弼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0
病理學(第4 版) 武忠弼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5
病理學(第5 版) 楊光華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病理學(第6 版) 李玉林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大學病理學 宮恩聰、丁彥青等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病理學 王恩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實用病理學 丁彥青主編 第一軍醫大學(自編) 1999

3.教學內容更新或教學方法改革情況

已初步建成一套完整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層次教材體系,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多媒體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腫瘤病理學資源庫及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倡導和實踐課堂教學、臨床診斷教學相結合,融合網路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多種學習和教學模式,並注意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

4.教學手段研製開發情況、套用情況

較早進行病理學多媒體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能熟練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講授,製作並不斷修改多媒體課件,學生反應效果好。

5.同時承擔的其他課程情況

2000-2005 20學時/年 醫學實驗技術 病理學及研究進展
2000-2005 60 學時/年 研究生專業基礎及專業課 細胞病理學
2003-2005 10 學時/年 本科生選修課

6.其他教學環節

負責並承擔本校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病理學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和輔導課。(含指導本科生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以及指導研究生等)1995 年以來共招收和培養研究50 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 28 名,碩士研究生22 名。畢業的研究生中6 名晉升高級職稱,3 名獲南粵優秀研究生稱號。 另外作為學科主任參與研究生(平均 8-10 人/年)、進修生(平均 3 人/年)臨床病理診斷的指導工作。另外在 2000-2005 年度,開展病理學多媒體顯微實驗教學、切片觀察指導、大體標本觀察指導;指導課外科研小組5 人/屆,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6 人/屆,共5 屆。

7.承擔教學改革項目情況

項目名稱 經費(萬元) 主持或參加 起止日期
腫瘤病理資源庫 10 主持 2003-2005
腎小球腎炎病理 0.8 主持 2001-2003
肝臟疾病病理學多媒體CAI 0.7 參加 2001-2003
肺部疾病立體模型重建 0.6 參加 2001-2003
炎症病理 0.8 參加 2001-2003

8.主要論文著作及自編教材情況

論文(著)題目/教材名稱 期刊名稱、卷次/出版社 時間
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 CAI 課件設計的影響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15(2):71 2001
組織病理技術(研究生教材,編委)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大學病理學(教材、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大學病理學彩色圖譜(教材、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病理學實習指導(教材、副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多媒體教學最佳化設計,(教學研究專著,主編)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腫瘤病理學專業信息資源庫的構建與套用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1: 65-66 2005
病理學遠程虛擬實驗室建設及套用中國醫學教育技術,19(4):256 2005
現代科學技術與病理學發展的回顧與思考 醫學與哲學, 21(s): 24 2000
病理學學科發展的哲學思考與啟示 醫學與社會 , 14(2): 39-41 2001

9.教學獲獎及成果推廣套用情況

(限填省部級以上以及相當的獎勵,並附獎勵證書複印件,註明本人排名及時間、推廣套用範圍。)
1. 病理學,國家精品課程,教育部,負責人(署名第一), 2005,全國推廣
2. 全軍院校育才金獎,解放軍三總部,唯一署名, 2003
3. 全軍教書育人優秀教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唯一署名, 2000
4. 解放軍總後勤部優秀教師,解放軍總後勤部,唯一署名, 1998
5. 腎小球腎炎病理學,廣東省高校優秀電視教材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廳,署名第一, 2002,全省推廣
6. 病理學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和實踐,軍隊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解放軍三總部,署名第二 1997,全軍推廣
7. 腎小球腎炎(發病機理),全軍優秀電視教材一等獎,解放軍總參謀部,署名第一, 1998,全軍推廣

10.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情況

作為病理學學科帶頭人,倡導並堅持規範、融合的培養模式培養青年教師。 提出大學病理學教師培養的規範要求,青年教師須擁有博士學位,暫時未獲得博士學位的,鼓勵攻讀博士學位;青年教師須定期在醫院病理科輪換學習,掌握紮實的臨床病理診斷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青年教師須先進行規範崗前培訓、完整輪次實習課帶教,才能進行理論大課的講授,為青年教師安排 1 名高年資教授進行全面的“傳、幫、帶”,目前我負責青年教師楊紅軍、楊磊、梁莉及李建明博士的“傳、幫、帶”工作。 堅持以我為主和外派出國進修為輔雙管齊下的原則培養人才,確立立足國內、與國際接軌的高素質中青年人才的培養途徑。對青年教師高標準嚴要求,鼓勵青年教師在國內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深造學習,目前已派出李欣副教授、宋蘭英博士等赴美國 NIH 等著名學術機構深造。指導的博士生李學農已於 2004 年晉升為正教授,負責幫帶的青年教師鄧永鍵、李祖國、李建明目前均已晉升為副教授。 堅持雜交融合的人才引進策略,摒棄學科門戶觀,大膽引進相關學科人員,促進學科融合,所在學科教師隊伍中學科專業及培養院校多樣化,如鄧永鍵副教授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獲皮膚病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皮膚病的臨床病理診斷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苗條,黃仲曦博士原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碩士畢業,通過攻讀我科博士學位,在生物信息學方面嶄露頭角,李建明博士畢業於病理生理專業,引進我室後,經過幾年的病理學歷練,目前已成為病理學優秀人才。 學科要發展,人才建設是關鍵,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特別要在 40 歲以下傑出青年人才培養和引進上更加開拓思路,選好苗子,多壓擔子,鼓勵創新和脫穎而出,爭取三至五年內培養出國家級傑出青年人才;注意提高青年師資的人文素質,提出為師先為人的倡議,通過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加強實驗室建設,建設好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學重點實驗室,並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社會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充實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注意科研成果的開發和套用研究,充分利用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平台,為人才培養、學科和課程建設提供支持。

五、個人心得

體會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大學教師,想對年輕學子或剛剛踏入教師行列的青年說一點肺腑之言。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做個好人,一個誠實而不虛偽、認真而不敷衍、誠懇而不造作的人,一個善待自己家人、朋友、師長及同事的人。試想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連自己的家人師長都不能善待,他可能善待科學、善待學生?我一直要求我的學生,做科學研究一定要真實,虛偽造假是科學的大敵,我常對他們說也許你們不會成為一個科學大家、醫療大師,但我希望你們能做一個品質優良的人。 堅持和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寶,從事科學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不要相信短期內成功或突破的奇蹟,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長期從事大腸癌及腫瘤轉移的研究工作,從開始選定這個方向,我們堅持近三十年,其間遇到很多的困難,我們堅持走下去並取得一些成績,近年課題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 項,2005 年又獲得1 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驗室也成功地被批准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及廣東省共建重點實驗室,我想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在漫長的科學研究生涯中,要學會忍受孤獨、忍受寂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享受這種在科學研究長路上跋涉的艱辛和寂寞。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勤奮。我從來認為對於每一個正常人,智力的差異非常小的,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勤奮,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越多,最後所取得的成績往往更大。每次和我的學生一道散步,我總是遠遠地將他們甩在後面,學生們開玩笑說,跟著老師,他們也越走越快了。我說你走得快了,你就多有些時間投入工作。我有一個習慣,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從辦公室回家的路上,我總要拐到實驗室前面,當看到實驗室燈火通明的時候,我的心裡就覺得特別踏實,有的時候我還乾脆跑上實驗室與學生們攀談,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名師寄語 我經常笑著對我的學生及同事說,我身上的“零件”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可學生們從來沒有感覺到我是一個糖尿病多年、腎癌一側腎臟切除、腰椎動過手術的“病人”。他們問我的秘訣,我說其實很簡單,我工作我快樂。長期在教學、醫療、科研的第一線,穿插在教室、實驗室及醫院,這樣的生活使我充分享受了生活的樂趣,每當看到自己培養的學生畢業,看到他們在學術上取得一些進步,我總是由衷地感到快樂,我熱愛這樣單純、充實的生活。 名師名言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好醫生、好老師,首先你需要學習做人,做個好人,一個誠實、認真、誠懇的人,一個善待自己家人、朋友、師長及同事的人,如果你能夠做到,那么我相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本人近期教學改革構想

在醫學教育中,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主幹和橋樑學科,它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病理學檢查是疾病診斷最可靠、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科學研究中,病理學是對疾病動物模型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從醫教研三個方面綜合分析,病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病理學教學改革過程中值得認真思考的基本問題。
一、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的最佳化和重新塑造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學生在病理學的學習過程中,由於對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缺乏對所學知識的慣序性理解,因而對病理學知識點不能很好地領悟。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對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解剖學的許多知識要點重新講解。許多學生在病理學課程結束後反映,通過病理學課程的學習既提高了對組織學及解剖學理論知識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所學病理學知識點的理解。因而如何處理好病理學與其它醫學基礎課程如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等的關係,如何處理好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關係,是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的最佳化和重新塑造的重要內容。病理學相對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而言,是正常與異常之間的關係,病理學相對病理生理學而言,是形態與機能之間的聯繫。目前,醫學課程的設定與學科的設定是一致,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設定了人為的藩籬,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受到限制,如何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應該是下一步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最佳化的重要環節。以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為例,實際上疾病的發生髮展在機能與形態上是統一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科學思維對於培養臨床診斷思維同樣十分重要。目前已有專家提出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重新融合的構想,我們對此是深有同感,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的融合可以作為我們下一個階段課程融合的突破口。哈佛大學近些年提倡的課程重新整合對於我們啟示很多。為促進基礎醫學課程的融合,目前醫學教學的課程體系必須有所創新、有所變化。
二、臨床病理診斷人才的培養及病理學課程的教學 在醫療工作中,活體組織檢查是目前疾病診斷的最可靠方法,細胞學檢查在發現早期腫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死亡病人的屍體剖檢是死因和病因診斷的權威方法。在病理學課程建設中,同樣要重視與臨床病理診斷相關的病理學課程建設,這對於臨床病理診斷人才的培養、病理學實習課程的教學以及病理學課程師 資的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結合臨床病理學科工作是培養大學病理學師資的重要途徑 目前全國病理學教研室與大學附屬醫院病理科的設定有幾種不同的模式,分別為割裂模式(大學病理學教研室與醫院病理科獨立設定)和融合模式(大學病理學教研室與醫院病理科為同一單位,人員定期輪換)。我們目前採用的是融合模式,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融和模式是臨床病理診斷人才的培養、病理學課程的教學以及病理學課程師資培養的重要基礎。脫離了臨床實踐,病理學的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藉助於融合模式,我們對於病理學課程的一線教 學人員均定期進行臨床病理診斷的輪訓,不僅提高了病理學教師的臨床診斷水平,還有助於提高其病理學教學水平。藉助於融合模式,我們還可以開展臨床型病理學研究生的培養以及臨床醫學病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 2、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多媒體創新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學生全面素
質與綜合能力、個性品質與個性發展、發展潛能與創新能力。在教學工作中應注重教學理論研究及教學改革。我們自己在國內率先創立了病理學多媒體最佳化組合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大膽進行教學創新,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以計算機多媒體投影為中心,採取問題引導、精講啟發、視聽組合、講導結合、講習結合、講練結合,課堂形式靈活多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核心,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對靜態知識進行動態加工,對動態知識進行分層分析,通過媒體運用的最佳組合,化難為易,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單調的形態知識趣味化,複雜的知識條理化,並在操作、觀察、分析、比較等教學活動中,與設疑引導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想像力和創造思維力,提高了教學效率,減少了教學難度,擴大了新知識量,促進了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 在病理學實習(實踐)課程學習中,以理論為先導,以觀察描述病變為中心,以基本病變、臨床病理聯繫為重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安排“臨床病理討論會”(CPC),以學生獨立討論分析臨床病例為主,教師啟發總結為輔,增強臨床病理聯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即觀察標本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閱片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描述表達能力、鏡下繪圖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等的培養。採用數碼互動顯微實驗教學、病理學網路教室、臨床病理見習等手段,強化了教學內容,傳統與現代媒體最佳化組合,提高了教學效果。 3、構建腫瘤病理學資源庫及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 網路教學和網路資源目前正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對此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效果較好。以網際網路為傳播平台,基於校園網和總參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平台,建立了一個以大體標本、病理切片、電鏡照片和分子生物學檢查等腫瘤病理診斷素材為主要資源,以腫瘤病理診斷教學與服務為特色的新型腫瘤病理學專業信息資源庫。藉助原總參軍隊院校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平台,初步建立了病理網路教室並成功運行。 目前我們病理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按要求需要對外無保留開放,因而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現有的病理學國家精品課程網站建設,希望藉助於這一網路平台,使得病理學成為永不落幕的課堂。目前我們設立專門的網管員定期回答有關問題,使之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病理學創新性思維培養:將科學研究思路引入教學 現代教育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啟發智慧型,提高素質,特別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培養病理學創新性思維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將科學研究思路引入教學是培養創新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作為廣東省A類重點學科、教育部及廣東省共建重點實驗室,先後獲得過國家“863”、國家自然基金、廣東省和軍隊重點基金的資助,完成國家及省部級基金30 餘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2 項,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在鼻咽癌發生和大腸癌轉移機制研究方面有自己特色和優勢。如何將前沿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促進教學內容更新,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的能力。我們考慮可以套用以下幾種方式,從組織安排方面,授課教師的科研課題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形成特色,例如在腫瘤總論及相關章節腫瘤教學中,適當引入我們有關鼻咽癌及大腸癌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進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立課外科研興趣小組,吸收學生參加研究工作,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部分同學畢業後還報考我們專業的研究生。目前我們正在結合我們的研究成果編寫1 部關於腫瘤轉移的專著,我們希望這部專著可以作為學有餘地的本科生、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選修課教材,我們也希望藉助於這一模式在病理學創新性思維培養方面探索一條新路。

六、所屬學科學校簡介

南方醫科大學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學歷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1951 年10 月創建,1978 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大學。 2004 年 8 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為進一步加強地方經濟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整體移交廣東省,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具備學士-碩士- 博士人才培養完整體系,現有學科涵蓋醫學、工學、理學、法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八大領域,下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中醫藥學、公共衛生等 16 個二級學院,7 所附屬醫院。學校現開設 23 個本科專業,擁有 55 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36 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4 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擁有一批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國家級中醫藥理基地,形成了以醫科為主、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熱帶醫學、生物高技術等為代表的優勢學科群。現有來自全國 25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日制在校學生13000 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2000 餘人。學校綜合實力在全國獨立設定的近70 所醫藥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七、所屬學科簡介

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病理學教研室是全軍首批軍隊級優秀課程單位,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招生學科,被評為廣東省 A 類重點學科、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學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重點實驗室。榮獲廣東省優秀電化教育實驗課程一等獎1 項,軍隊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 項,全軍優秀電教教材一等獎及廣東省高校優秀專題系列電視教材一等獎各1 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6 項,完成廣東省“五個一百”教育工程項目4 項,廣東省高校“151”工程課題1 項,主編及副主編教材教學研究專著 5 部。有 2 位教師被評為全軍及總後優秀教師,榮獲全軍院校育才獎金、銀獎各1 項。近年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 項(病原組),二等獎2 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 項,2000 年以來共獲各類基金40 餘項,其中包括國家“863”、 “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專項、軍隊重點基金等,資助額達 1160 萬元。共發表論文200 余篇,SCI 收錄論文 26 篇(影響因子 0.52-34.87),獲國家專利 3 項,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專著 18 部,連續六年榮立集體三等功,被解放軍總後勤部樹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病理學教研室有一支年富力強的教學隊伍, 主系列人員 22 人,輔系列人員 5 人。平均年齡38.7 歲, 主系列有中科院院士1 人, 教授4 人,副教授6 人,講師10 人,助教1 人;博士生導師4 人,碩士生導師4 人;博士學位16 人,碩士學位6 人;輔系列含高級實驗師 2 人,實驗師3 人。高級職稱任課教師所占比例>50%。目前本學科高年教師人人有獎項,中年教師人人有課題,青年教師人人有方向。學科是一個有較強教學師資和科研隊伍,有較顯著教學和科研成果,有較完善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基地,有較鮮明教學特色和較明確發展前景的優秀教學和研究團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