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概念
丁客是“DINK”的音譯,是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縮寫,意指“有雙份收入而無小孩的夫婦”,這裡的無子女主要是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而故意不生子女。 這一現象有源於1960s的美國。
今義
頂客族除了雙薪無子女的明顯定義之外,還有一些特色。就是在大城市中,所占比例較高,年齡層也較為年輕,但所謂雙薪並非指兩份相當高的薪水,有時也指兩份微薄的薪水。在無子女這一方面的成因除了夫妻的共識,亦有財力、時間限制與不孕問題都可能造成。
頂客族在今日已經是許多不同領域學者研究的方向,過去僅在行銷或人口觀察上流行,但今日在健康醫療方面也逐漸探討了頂客族的健康問題,並大多集中在女性身上,例如在20幾歲是頂客族的家庭,到了30幾歲忽然間很想要孩子,高齡產婦的比例增高。
此外,也有不少小家庭雖不養小孩,卻養了寵物,並與寵物培養出深刻的親情,造成了頂客族裡有相當高的比例愛好寵物,和寵物美容、保養等風潮。
現狀調查
據調查:全國約有1900萬成年人贊同丁客的生活方式。每16對沒孩子的夫婦中,除6對是因為生理因素不能生育外,10對是有意放棄生育的。在國外,自願不育的比例更高。
我國傳統的家庭一般是由丈夫、妻子及孩子組成,而“DINK”家庭的首要特徵就是只有夫妻雙方而沒有孩子。“DINK”家庭的另一特徵便是“夫妻雙方一般均為高知識、高智商的“高知型人”。他們選擇作“DINK”一族均有自己不同但卻十分充足的理由。一對40歲出頭的“DINK”夫婦直率地認為,在他們的這個年齡段,事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外人看來只缺一個小孩來彌補家庭的不足了,而他們選擇不要小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夫妻雙方都認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再為一個新生的嬰兒操勞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他們估算了一下,當孩子長到活躍的青春期,他們就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顯然在身體心態上都不能與自己的孩子產生互動,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妻子更不無感慨地說,如果將來孩子沒出息,會令自己陷入自責,如果將來孩子有出息,則會忙碌於自己的事業,十有八九不會呆在父母身邊,還是跟沒有孩子一樣,只不過是多了一份牽掛而已。而且現代社會體制越來越成熟,各種養老制度逐漸趨於合理化。“養兒防老”的想法越來越顯得過時。
一對三十多歲的“DINK”家庭認為夫妻雙方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之後正處於釋放階段。兩個人從思想到身體都處於人生的巔峰時刻。他們認為這種充實感遠不是添一個孩子並忙碌於家庭瑣事所能替代的。
大多數浪漫的夫妻之所以選擇“DINK”家庭是因為他們擔心有孩子之後,繁瑣的家務事會破壞了目前溫馨的二人世界。養育一個孩子,就等於從生了孩子之後就是為孩子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了。在部分意義上等於是提前抽空了自己的生存價值。
“DINK”家庭現象的出現意味著部分現代家庭已從傳統的繁衍後代為中心的“親子軸”逐漸轉化成以二人世界為軸心的“夫妻軸”,將來也許還會盛行以“一人世界”為歸宿的“獨立軸”潮流呢。不是嗎,現代社會中離婚及單身現象的加劇已經顯露出“獨立軸”的端倪。
丁客家庭夫妻心理
丁克家庭中的女性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
一、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本來事業是能有所成就,全被孩子耽誤了。
二、兩人世界的浪漫沒過夠。
三、學習或者生存壓力大,年輕時沒有時間生孩子,等到年長些,事業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四、有了孩子,兩人不都得圍著孩子團團轉,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歸於實際。別說有時間花前月下地享受生活,就連睡個囫圇覺,抽空看個電視都成問題。等孩子上了學,你又得擔心,上的學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課怎么樣。好容易盼著孩子上了大學,又得擔心畢業後,能不能找個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擔心幹得好不好。再接下來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做孩子時,總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戀愛自由,似乎這是掃除封建殘餘的最後一關,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乾起自己父母曾經乾過的事。
丁克家庭男性心理
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大約有10%的育齡夫婦不準備要孩子。這些丁克家庭夫婦兩人平均教育水平一般都在大專以上。而在這些家庭中,由男性提出不要孩子的比率占到60%,比女性要高,那么,這些不想做爸爸的男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拼搏,才能掙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吃的苦夠多了,不想再讓孩子吃這個苦。看看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沒有星期六、星期天,背著書本去上這個班、那個班,這是沒辦法的事,如果現在不學習“十八般武藝“,將來就會被有“十八般武藝“的人擠垮!
不想被孩子打擾
這類人多為前衛青年,不想做爸爸的理由似乎很簡單:“我不想被孩子打擾。我和妻子都覺得二人世界很好,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間。如果有了孩子,我們就不能去旅遊,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說白了,我覺得孩子是個負擔。”當記者問這類人覺不覺得這種想法有些逃避責任的時候,而他們說:“我倒覺得我這是負責任的表現。如果我有了孩子,可我沒有耐心和時間去照顧他,那叫負責任嗎?”
對於“丁克”夫妻的風行,社會各界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是對人類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是享樂主義者的病態人生的反映;更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注重人生質量,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丁克”現象是對還是錯,誰也不能妄下結論,這雙婚姻的鞋合不合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出箇中滋味。
現狀調查
據調查:全國約有1900萬成年人贊同丁客的生活方式。每16對沒孩子的夫婦中,除6對是因為生理因素不能生育外,10對是有意放棄生育的。在國外,自願不育的比例更高。
我國傳統的家庭一般是由丈夫、妻子及孩子組成,而“DINK”家庭的首要特徵就是只有夫妻雙方而沒有孩子。“DINK”家庭的另一特徵便是“夫妻雙方一般均為高知識、高智商的“高知型人”。他們選擇作“DINK”一族均有自己不同但卻十分充足的理由。
一對40歲出頭的“DINK”夫婦直率地認為,在他們的這個年齡段,事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外人看來只缺一個小孩來彌補家庭的不足了,而他們選擇不要小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夫妻雙方都認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再為一個新生的嬰兒操勞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他們估算了一下,當孩子長到活躍的青春期,他們就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顯然在身體心態上都不能與自己的孩子產生互動,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妻子更不無感慨地說,如果將來孩子沒出息,會令自己陷入自責,如果將來孩子有出息,則會忙碌於自己的事業,十有八九不會呆在父母身邊,還是跟沒有孩子一樣,只不過是多了一份牽掛而已。而且現代社會體制越來越成熟,各種養老制度逐漸趨於合理化。“養兒防老”的想法越來越顯得過時。
一對三十多歲的“DINK”家庭認為夫妻雙方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之後正處於釋放階段。兩個人從思想到身體都處於人生的巔峰時刻。他們認為這種充實感遠不是添一個孩子並忙碌於家庭瑣事所能替代的。
大多數浪漫的夫妻之所以選擇“DINK”家庭是因為他們擔心有孩子之後,繁瑣的家務事會破壞了目前溫馨的二人世界。養育一個孩子,就等於從生了孩子之後就是為孩子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了。在部分意義上等於是提前抽空了自己的生存價值。
“DINK”家庭現象的出現意味著部分現代家庭已從傳統的繁衍後代為中心的“親子軸”逐漸轉化成以二人世界為軸心的“夫妻軸”,將來也許還會盛行以“一人世界”為歸宿的“獨立軸”潮流呢。不是嗎,現代社會中離婚及單身現象的加劇已經顯露出“獨立軸”的端倪。
丁客家庭夫妻心理
丁克家庭中的女性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
一、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本來事業是能有所成就,全被孩子耽誤了。
二、兩人世界的浪漫沒過夠。
三、學習或者生存壓力大,年輕時沒有時間生孩子,等到年長些,事業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四、有了孩子,兩人不都得圍著孩子團團轉,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歸於實際。別說有時間花前月下地享受生活,就連睡個囫圇覺,抽空看個電視都成問題。等孩子上了學,你又得擔心,上的學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課怎么樣。好容易盼著孩子上了大學,又得擔心畢業後,能不能找個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擔心幹得好不好。再接下來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做孩子時,總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戀愛自由,似乎這是掃除封建殘餘的最後一關,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乾起自己父母曾經乾過的事。
丁克家庭男性心理
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大約有10%的育齡夫婦不準備要孩子。這些丁克家庭夫婦兩人平均教育水平一般都在大專以上。而在這些家庭中,由男性提出不要孩子的比率占到60%,比女性要高,那么,這些不想做爸爸的男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拼搏,才能掙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吃的苦夠多了,不想再讓孩子吃這個苦。看看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沒有星期六、星期天,背著書本去上這個班、那個班,這是沒辦法的事,如果現在不學習“十八般武藝“,將來就會被有“十八般武藝“的人擠垮!
不想被孩子打擾
這類人多為前衛青年,不想做爸爸的理由似乎很簡單:“我不想被孩子打擾。我和妻子都覺得二人世界很好,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間。如果有了孩子,我們就不能去旅遊,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說白了,我覺得孩子是個負擔。”當記者問這類人覺不覺得這種想法有些逃避責任的時候,而他們說:“我倒覺得我這是負責任的表現。如果我有了孩子,可我沒有耐心和時間去照顧他,那叫負責任嗎?”
對於“丁克”夫妻的風行,社會各界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是對人類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是享樂主義者的病態人生的反映;更有人認為“丁克”夫妻注重人生質量,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丁克”現象是對還是錯,誰也不能妄下結論,這雙婚姻的鞋合不合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出箇中滋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