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其彥

丁其彥(1880-1938年),字石夫,又稱丁石,楚雄市鹿城人。丁楚之父。清宣統己酉年 (1909年),丁其彥畢業於北京京師大學堂,是楚雄清末民初廢科舉後的第一個師範大學生。
丁其彥身材魁梧,沉毅寡言,自幼攻讀經史,喜愛書法。1909年從北京畢業返滇,執教於雲南省立優級師範學校,致力科學救國,講授課程盡出所學,為師生所敬佩。
辛亥革命時,丁其彥常在青年學生中痛斥清政府之腐敗,以激發青年愛國熱情,培養新一代投身改革之志。民國元年(1912年),丁其彥被委任為嵩明縣知事,任期未滿一年,即固請辭職,以求致力於教育。繼而出任大理中學校長,治校六年,多有建樹。1919年被推為雲南省教育界代表赴太原出席全國教育聯合會。
1920年夏,丁其彥因具有礦物學知識而被委任為阿陋井鹽場知事。到任後,極力推廣以煤代柴煮鹽,效益顯著,省政府對此傳諭嘉獎。隨即調任黑井場知事,然丁此時 “仕宦之意淡矣”!赴任後不久,即借母喪辭職返鄉。
回楚數年間,不忘推進地方教育事業,慨然下鄉教學。曾先後受聘到雙柏縣立中學及楚雄智明寺國小擔任教員。“大學生丁石下鄉教娃娃”,一時傳為美談。
1928年冬,丁其彥同窗好友張希庵出任雲南省教育廳長,屢邀其共襄全省教育。盛情難卻,丁乃赴省城任教育廳第二科科長。逾一年,張希庵離任,丁亦辭職還里,隱居家中,潛心研讀四部典要之籍,整理原著詩文集,尤勤於磨礪書法,日不間斷。1932年,省立楚雄中學成立,丁欣然應聘執教,教授國文、博物等課程,並盡力協理校務,直至1938年7月5日病逝。
丁其彥視教育為立國之基礎,身體力行,終生不渝,至死安貧樂道,培育人才。對晚輩則身教重於言教,於學孜孜不倦,常以“學無止境,安可浪費時日而甘暴棄”之言勉己勵人,自律極嚴,為人師表。執教期間,雖風雪道阻,仍按時到校授課。平日與人談論,言簡意賅,工作時間嫉閒言費時。終生秉性剛直,不隨俗流,待人以誠,能當面斥人之過,而不私議旁人之短,故以權謀私者皆懼而遠之,鄉里賢達之士則往來無間。學生登門求教或求助,均細心誘導,解難濟困,學生中常有“丁老師面嚴心慈”之說。
丁其彥書法側重《禮器碑》,善用方筆,落筆剛勁如刀削斧劈,行草如行雲流水,自成一家。其墨跡遍及邑內,被人視為珍品。省內知名學者對丁其彥有“盡瘁教育,廿年故步”,“生醉於書,死乃擱筆”之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