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訊息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度經濟運行數據之後,各地也開始陸續發布“地方版”經濟數據。其中令外界矚目的一項指標是,廣東、福建兩省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1萬美元。至此,我國已有8個省區市邁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的行列。
詳細背景
廣東省1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實現GDP6.78萬億元,同比增長7.8%;人均GDP按平均匯率折合10330美元,首次超過1萬美元。而在同期,福建實現GDP24055.76億元,按照該省3774萬總人口的數量,人均GDP折合10376美元,同樣突破人均1萬美元的門檻。
8個省份,已經是中國全部省份的1/4水平。從2008年上海首次突破這一門檻,到今天的8個成員,中國花了7年的時間。可以看到,在進入這一“俱樂部”的8個省區市中,除了內蒙古之外,都屬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可為!
事實上,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大關,本就意味著經濟的最佳化和社會的平衡。比如韓國、日本,在達到這一標準時,國家的產業升級、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都隨之達到了較高水平。
拿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的“1萬美元俱樂部”確實還存在差距。比如廣東,在整體的高發展水平之下,是內部發展的不均衡。早在2010年,珠三角地區的人均GDP就超過了1萬美元,但到2014年,粵東西北等地區的人均GDP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遠遠落後於1萬美元的水平。同時,讓民眾感到“被平均”的是,人均GDP上去了,但是居民的收入卻似乎未達到與之相匹配的標準。比如,天津的人均GDP要高於北京,但是天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卻低於北京。
在已開發國家,居民收入一般占人均GDP的比重為55%,但中國很多地方都不足40%。在廣東,2014年,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是40%,而在福建,這一比例更是只有37%。專家指出,這和我國目前的經濟成長主要由投資驅動有關,沒有真正轉型為消費驅動、創新驅動,因此並未完全惠及百姓。
這種矛盾的現象,本身就說明人均GDP不是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經濟現象的指標,也不一定和社會福利、收入分配平衡有關,發達地區的高人均GDP,不能掩蓋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社會公平等事業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專家解讀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只是一個經濟指標,無法涵括和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中國現在經濟縱向是世界第二,但論人均,只能排到世界80多名之後。因此,中國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只是一些地區發展比較靠前。“同時,由於國內的省份之間沒有海關、地區間的人口流動性大,因此在地區生產總值的計算上,本身就可能出現重複計算的現象,所以區域性的GDP計算並不一定完全科學,要正確對待和認識。”范劍平說。
“說到底,檢驗一個地方的工作,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他們感受最迫切的是什麼?一是收入,二是環境。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是使經濟的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培育能耗更少、科技水平更高的產業,同時在收入分配和環保等民生實事上努力。”范劍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