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勾銷[成語]

一筆勾銷[成語]

一筆勾銷 (yī bǐ gōu xiāo),把賬一筆抹掉。現在常用來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再也不提往事。 【“一筆勾銷”常誤寫為“一筆勾消”,應注意。】

基本信息

出處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

示例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如有班部監司,不才官吏,~,永不敘用。” ★

燈謎

一筆勾銷(打字一)謎底:竺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指賬務、嫌隙、隔閡等

甲對乙說:“看到如今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也甚是安慰,對你從前所作之惡,我也可以一筆勾銷。”

成語故事

《宋名臣言行錄》(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人勾之 。”後人根據此事概括出“一筆勾銷”這一成語。

范仲淹是北宋時蘇州吳縣人。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考中進士,歷任右司諫、吏部員外郎、知州、樞密副使等職。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和志同道合的韓琦和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他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銷”了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位,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

富弼見他毫不留情,便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但是,由於新政觸犯了當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新政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陝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