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2005年元宵,年僅52歲的王延勤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去世後,成百上千殘疾人自發為他守靈三天三夜。他的事跡迅速傳遍寧波,他對殘疾人兄弟姐妹的愛感動和震撼了一座城市,以致讓整個社會為之動容。
影片根據王延勤人物原型,用藝術手法再現了一位普通殘疾人工作者用自己微小的力量竭力去呼喚和踐行人道主義思想,用自己全部的愛去廣泛地宣傳和踐行人道主義事業的光輝人性;描繪了一個立體、真性情、普通而偉大的殘疾人工作者,一個現實社會中的“中國好人”。電影在對主人公品德刻畫上反樸歸真,透過他常為殘疾人做傻事和火熱的心腸,點燃了殘疾人心中的希望之火,溫暖了最容易受人冷視的群體。他用對他人的愛、對事業的愛、對社會的愛譜寫了一曲人性真愛之歌。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孫敏 | 李東海 | |
娜仁花 | 劉燕華 | |
趙濱 | 黃昆 |
職員表
總顧問:張海迪
顧問:余紅藝
總監製:王新憲
監製 :彭朱剛 王海娟 安蘇寧
總策劃:王乃坤
策劃:吳勝武 石賢義
藝術顧問:宋體金
出品人:王濤 常彤彤
總製片人:陳克
製片人:娜仁花 應華
執行製片人:白曉農 王苑菲
編劇:楚建
導演:安戰軍
主演:孫敏 娜仁花
聯合主演:趙濱 蔣芳婷 李洋
出品: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 浩安(北京)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
攝製: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
寧波海曙區委宣傳部 北京華夏海通投資有限公司
幕後製作
該片由安占軍導演,其執導的《看車人的七月》曾摘取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大獎。男主角由孫敏扮演,他曾榮獲第五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27屆金雞獎和華表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女主角由娜仁花扮演,她曾憑藉影片《額吉》摘取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和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
影評評價
安戰軍(導演)《一生有愛》塑造的是一個可信的人、講一個可信的故事。電影感人的力量不是煽情達到的而是用真實感動觀眾。我曾說過,如果最後片子出來,大家看的時候感動了,哭了,又不覺得被什麼人煽動,那就算成功了。他強調,如果當今社會多一些電影主人公那樣的傻子,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過得更好。
康健民(中國電影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影片讓人感覺到生命的質感和尊嚴。他說,看電影時,我都多次情不自禁地要落淚。是電影中這種人性的溫暖讓我感動。主創人員放低了身段和視角,不是居高臨下憐憫的目光對待弱勢群體,所表現的人物自己也是個底層人,也是弱勢群體,相互息息相關,讓大家覺得這是真的。因此,在電影主人公身上凸顯的理想、信念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相承接的。
章柏青(中國電影評論協會會長)《一生有愛》既是一個藝術作品,又是一部好的電影,還是一部有生活厚度和廣度的影片。影片雖沒有直接呼籲我們去關懷什麼,但實際上是讓我們體會到一位普通殘聯幹部用細微的力量努力去改變這個社會。影片用“沉默”的方式去呼喚政府、社會對弱勢人群工作更加重視。
許柏林(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看這個片子會讓人感覺又在愛的地平線上走了一遍。電影用以情演德,以德傾心,以心豎人,以人達情邏輯層次形成了藝術的完整線。影片塑造的殘疾人工作者藝術形象,從社會學講,價值非常大。主人公說社會要是都像他們這個家庭這么傻不就都好過了,這個影片的典型性、藝術性的社會意義在於真正的這樣的家庭恰恰不是這樣,所以它才更有意義。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民族心智模式的思考。電影中主人公所做的那些小事並不小。他把小愛做到最大化,比如,他會把為家庭生存而在炎熱中亂擺攤位賣茄子的聾人茄子全買下來;由於愛,他會把他的物的價值都發揮到最大化,比如說空調給誰用最好呢?給那個盲人按摩院;20萬給誰用最好呢?給那個沒錢結不了婚的殘疾人最好,最急。影片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電影主人公是在體制當中主動工作,用奉獻、愛和犧牲精神去工作,是一個體制的合理性和他的張力所在,與我們有些光吃這個體制,挖這個體制而不服務這個體制的幹部形成強烈對比。影片告訴我們,作為基層公務員的個人怎么服務體制,怎么服務社會怎么服務他人,主人公的做法與體制的欠缺正好形成互補,所以影片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張思濤(中國影協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電影中的幾個細節非常感動人的,我看的時候眼淚在眼睛上滾動。比如殘疾人的婚姻感情,我覺得真的電影主人公所做的工作就要改變整個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主人公身上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及“看不得別人受苦……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能夠幫助別人解決痛苦使自己感覺很愉快,”等等的對白,又是在反映我們中華傳統的美德,寓意從事殘疾人工作者身上很突出的所具有關愛他人的優秀品格。因此,電影所塑造的這個好人形象,應該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趙葆華(中國影協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電影讓觀眾看到一個血肉豐滿的好人。在人物性格的質感上處理獨特,讓我們感覺,主人公他有幸福,又有無奈,有快樂又有憂傷,他有很多複雜。讓我們看到一種生活狀態的質感,人物的質感,讓人感覺這是真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電影把很多英雄片很難解決的真實性給解決了。這部電影讓我們與主人公喜怒哀樂甚至呼吸都能互動,讓你能看見,把你能帶進去,讓我們對他的一種一顰一笑,一聲輕微的嘆息,一聲快樂的欣慰被打動。
高小立(中國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電影用平常化日常化的敘事方式娓娓的講一個小人物的善良和他自己的職業的精神。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有職業道德和有責任心的人,拍的非常真實。過去我們看到的表現殘疾人電影,基本上都是表現自強不息,多么自立自強,而一生有愛電影用愛情的這個元素表現,既提升了電影的美感,又折射了現代文明的殘疾人觀,抨擊社會中還存在的對殘疾人的歧視。
李春利(光明日報文藝評論主編)英雄題材確實是一個中國特色,我被邀請看英模題材電影非常多。許多電影大多是事件的羅列,很難看到人的真性情出來。因為真人真事最大的表現方式就是報告文學,之所以做成電影一定是一個藝術品。我看了這個片子還是挺感動的。首先電影巧妙地運用了意念手法,回答了觀眾對一個殘聯幹部為什麼這樣傻的質疑?電影用自然主義的手法,反覆出現的佛像,包括老人、鏡子、水面等等告訴我們,人要孝,人要善,人在做天在看,我是為自己良心在做事情。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中華文明美德的傳承。好人的形象點點滴滴互動起來。 第二這部電影矛盾衝突的克制張力很強,一開始就帶入瑣碎生活中,渾身是嘴也不夠用,那這種出場帶給觀眾的一個懸念,接下來就是相愛的人不能相守,兩個人的衝突,伴隨整個戲的發展,我覺得難得是導演卻把這些都放在幕後,而是在主人公心理表述上重用筆墨。讓你看到主人公不斷的自問:我這么做是不是傻?讓你聽到主人公不斷的說,不斷的在說服自己他在做什麼,其實他是在教育自己,這個社會大家都像我這么傻就好過了,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美中不足是我從這個片子裡感覺不是特別平等,有點傾斜了,不是向殘疾人傾斜,這個失重是殘疾人給予主人公回報的東西不是特別夠。
高爾純(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副組長)電影平實、濃烈、好看、藝術效果強烈。主人公沒有英雄壯舉,但是有英雄的悲壯感,我們看到像在戰爭裡面犧牲的英雄一樣讓人感動,這就是導演的功力。如果社會多一點像主人公這樣的“傻子”,少一點精明騙人的人,民族就有希望。他認為,中國電影能拍出這樣東西是中國電影之幸。
李夢學(原電影出版社總編)這部片子很有特點,有藝術品位。是一部接地氣,落地了的寫實主義電影。這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跟觀眾互動,我看了以後很喜歡,也為之感動。我是寧波人,對寧波生活寧波的人物還是很喜歡。一說寧波人,就說寧波人太精明,寧波人是精明,給人的印象寧波人很會做買賣很會賺錢,但是寧波人也有像李東海這樣的人,具有很大的大愛和胸懷。電影是很生活的,沒有豪言壯語,語言對白很生活,很平實,必然他說的我怎么那么傻,我為什麼要幹這些事,讓人感覺這樣人確實存在,是他的本性決定他去這么做,平朴包含哲理,折射主人公的高尚。影片營造的影像形如流水一樣很自然,細節有內涵,鏡頭語言特別有意境,比如,老人、佛像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和主人公的大愛是一體的,也會讓人聯想殘疾人工作就是行善的。
娜仁花(金雞、華表影后、《一生有愛》主演)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影片。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像電影主人公這樣的人,每一個人身上你只要用心去發現,他們都有一份愛心。有很多像李東海這樣的人默默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左右,我們要去挖掘他們,把他們這種愛找出來,傳達出去。用電影藝術去推動這種“傻愛”公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