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四化

一特四化是甘肅省酒泉市立足區位特徵和資源秉賦提出的一種農業發展道路。即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專業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和技能化培訓,促進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

前言

中共酒泉市委 酒泉市人民政府
關於推進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精神,加快我市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推進專業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技能化培訓,使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7年5106元的基礎上,今後五年努力實現年均增長12%,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建設節水高效特色農業

加快我市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必須把節水、高效和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關鍵,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提升區域優勢的重點,把優質高效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建設具有酒泉特色的現代農業。

(一)加快建設節水型農業

目前,全市農業用水量已占全社會用水量的86%以上。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和生態惡化的矛盾,必須從農業節水入手,全面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加快建設節水型農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堅持以水定產業、量水促發展的原則,對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不倡導,不扶持,不發展。對無序移民、開荒和打井實行更為嚴格的“三禁”審批制度、舉報獎勵制度和責任考核制度,從源頭上遏制地下水的無序開採,確保水資源供需平衡
2、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堅持低耗水、高效益原則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積極組織實施百萬畝節水灌溉項目,重點推廣滴灌、微灌、膜下滲灌等高新節水技術。對日光溫室、葡萄、啤酒花等畝收益在3000元以上的高效田,優先採用滴灌、微灌,擴大推廣河水滴灌。敦煌黨河灌區通過5年努力,30萬畝耕地基本實現以滴灌為主的高新節水。
3、加大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力度。以改造輸水效率低的乾支渠為重點,改造灌區灌溉設施,改進灌溉技術,改善工程配套狀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到2012年,完成5個大型灌區和8箇中小型灌區節水改造任務,通過綜合節水措施的落實,轄區各流域326萬畝灌溉面積畝均灌溉定額由506立方米下降到476立方米,農業灌溉節水要達到1億立方米以上。
4、實行智慧型化管理約束機制。根據各灌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分類制定主要農作物的用水定額,實行“定額控制、總量包乾、節約交易、超用加價”的制度,明晰農戶初始水權,推行農業灌溉機井智慧型水錶計量管理,形成用水約束機制,嚴控地下水超采。到2012年,全市8568眼農用機井智慧型水錶安裝率達到90%以上。

(二)突出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具有明顯區域比較優勢、產品品質優勢、商品率較高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業項目,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的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挖掘農業潛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1、立足我市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和生產基礎,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積極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現代制種、名優果品、啤酒原料、草食畜牧、蔬菜、棉花等六大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瓜類、紅棗、孜然、甘草、枸杞、甜葉菊、特種養殖等特色產品,不斷開拓市場,擴大規模。
2、積極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同時,集成高產高效技術,推廣以糧糧帶、糧菜帶為主的帶狀種植,建設優質糧食高產高效示範區,提高品質,節本增效,發展噸糧田、高效田,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總產穩中有增,確保糧食安全。
3、搞好規劃布局,實施項目帶動,加強良種良法集成配套,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服務、市場引導,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建設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到2012年,全市現代制種、名優果品、啤酒原料、蔬菜、棉花等優勢特色產業面積由2007年的140萬畝擴大到160萬畝;肉羊飼養量由407萬隻發展到600萬隻,增長47%。

(三)大力培育高效農業

發展高效農業,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必由之路。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設施為重點,以技術為支撐,以優質安全為根本,充分利用資源環境,最佳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根據我市自然條件和農業發展基礎,高效農業發展的重點是建設萬元田、發展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改造收入不足千元的低效田、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1、積極建設萬元田。以日光溫室、網室制種、食用菌、紅提葡萄及名優特水果、雙膜立體栽培等設施農業為重點,加大建設力度。全市萬元田由2007年的5萬畝發展到10萬畝,除移民區外,農民戶均達到1畝萬元田。
2、大力發展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著重發展蔬菜、果品、啤酒花、葡萄、瓜類、高效制種及具有特色的甘草、棗等高效產業,使畝收入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面積由60萬畝擴大到120萬畝,農民人均達到2畝。
3、改造提升低效田。要把改造的重點放到移民區和沿山冷涼灌區,採取拉沙壓鹼、種植綠肥、秸桿還田等措施,加強良種良法集成配套,推廣立體種植,發展間作、套種、複種,變一茬為兩茬,一收為多收,特別是移民區要打破常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培育高效特色產業,提高土地產出效益。
4、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思路,加快良種擴繁、飼草基地和養殖小區建設,積極培育發展規模養殖場戶,促進以肉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發展。到2012年,全市農民家庭人均來自畜牧業收入過萬元的規模養殖戶由2007年的7648戶發展到3萬戶,規模養殖比重占到畜禽飼養總量的80%以上。實現農民人均養羊10隻,牧民人均養羊50隻。

二、著力推進專業化布局

(四)促進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

按照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打破行政區劃界限,跨區域制定布局規劃,整村整鄉推進專業化生產,大力發展一鄉一業、多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加快培育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和專業鄉鎮,形成集中連片、聯合發展的專業化生產格局。到2012年,全市各類專業村比重達到60%以上。
1、現代制種產業。以肅州區為主,向金塔縣和玉門市輻射,以現代制種為先導,逐步調整擴大瓜菜、花卉等經作高效制種,開發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種子繁育。全市制種面積穩定在25萬畝,其中,高效制種由10萬畝擴大到15萬畝,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現代制種和種子加工基地。
2、名優果品產業。以敦煌市為主發展鮮食葡萄、紅棗、李廣杏、優質梨等名優果品,輻射帶動瓜州和金塔縣發展釀酒葡萄、紅棗,全市果品面積由16萬畝發展到22萬畝,其中,葡萄由4萬畝發展到10萬畝,以紅棗為主的優質果品培育發展到5萬畝,把我市建成知名的特色林果生產基地。
3、啤酒原料產業。以玉門市和瓜州縣東部、肅州區為重點發展區域,啤酒原料由12萬畝擴大到16萬畝,其中,啤酒花由2.4萬畝發展到6萬畝;並依據市場需求和收益情況以及輪作倒茬需要,引進種植優質啤酒大麥,使啤酒大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打造全國知名的啤酒原料基地。
4、草食畜牧產業。布局在金塔、肅州區、玉門市和瓜州縣、敦煌黨河流域(含肅北、阿克塞兩縣)五個區域。全市肉羊飼養量由2007年的407萬隻發展到600萬隻,出欄由167萬隻增加到300萬隻,羊肉產量由2.5萬噸增加到4.5萬噸。力爭把金塔、玉門、肅州、瓜州和敦煌建成飼養量過百萬的養羊大縣,把阿克塞、肅北兩個民族縣建成30萬隻的養羊縣。鞏固以肅州區為主的奶牛、肉牛養殖基地,全市奶牛、肉牛飼養量分別由3.1萬頭和18.3萬頭,增加到5萬頭和25萬頭。
5、蔬菜產業。以肅州區、玉門市為主,向其它三個農業縣(市)輻射發展蔬菜生產。全市日光溫室由3.2萬畝發展到5萬畝;大田蔬菜由21.8萬畝發展到25萬畝,其中,洋蔥、番茄等加工蔬菜由12萬畝發展到15萬畝;瓜類由3萬畝發展到5萬畝。
6、棉花產業。以金塔縣、敦煌市及瓜州縣西片鄉鎮為主,棉花種植面積由77.9萬畝逐步調減到50萬畝,通過最佳化品種,推廣超高產栽培和間作套種技術,提高單產,增加效益,建成全省重要的棉花生產加工基地。

三、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

(五)突出重點龍頭企業建設

圍繞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堅持高起點、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向,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強產業化經營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到2012年,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5家,省級龍頭企業達到20家,市級龍頭企業達到5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1家,過5億元的2家,過億元的10家,使我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分別占全省規劃的五分之一。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由28%提高到45%。
1、按照專業化布局和集群化發展的要求,引導農產品加工、貯藏企業跨區域集中布局。肅州區重點布局種子精選、果品、蔬菜、棉紡及乳品加工貯藏龍頭企業;玉門市重點布局啤酒原料、肉類和蔬菜加工貯藏龍頭企業;敦煌市布局果品、蔬菜貯藏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縣域間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利益分配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和市場行銷機制,形成相對集中、特色鮮明、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種子精選、啤酒原料、蔬菜、棉花及畜產品加工能力分別由5.7萬噸、7.45萬噸、16萬噸、25萬噸和2.6萬噸達到6萬噸、14萬噸、40萬噸、30萬噸和7.95萬噸。
2、積極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以肅州區為中心,培育建設大型農貿市場,輻射帶動其它縣(市、區)的農產品貯藏、銷售,建成河西乃至西部重要的鮮活農產品批發銷售集散地。全市鮮活農產品的銷售量由目前的185萬噸發展到290萬噸。
3、市、縣(市、區)要安排並逐年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從政策、信貸、技術等方面對市場前景好、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骨幹龍頭企業重點給予扶持,促其做大做強。
4、繼續完善和發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產業化經營形式,建立農業產業化組織內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帶動基地和農戶的標準化生產,促進產業化經營步入市場化、法制化軌道。
5、完善龍頭企業認定評價辦法,加強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的動態管理,建立競爭和退出機制。

(六)大力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

全面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有關政策規定,到2012年,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214個增加到300個,其中發展專業合作社130個,70%的農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1、積極引導鼓勵有能力的組織和個人,緊緊圍繞特色產業創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引導現有專業協會向專業合作社過渡。通過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再聯合與再合作、強化市場行銷等措施,切實增強專業合作組織的競爭優勢。對帶動基地發展、促進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作用明顯的專業合作社給予獎勵。
2、從資金、信貸、稅收、用地、人才引進和輿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技術、信息、倉儲、運銷、培訓等服務,促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
3、引導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規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在傳遞產銷信息、推廣生產技術、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方面的作用。

四、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七)著力提高特色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業標準化是以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即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提高特色優勢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1、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把標準化生產貫穿於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積極推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完善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建立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種養技術,扶持和引導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市場知名度。到2012年,現代制種、名優果品、啤酒原料、草食畜牧、蔬菜、棉花等產業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使無公害產地認定規模占種養總規模的60%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分別占農產品認證數量的40%和10%以上。
2、健全完善檢驗監測體系。構建市、縣(市、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統分結合的檢測網路,全面提高檢測技術,開展例行檢測工作,擴大檢測品種,並做好檢測信息、檢測報告的發布工作,確保市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達到95%以上。
3、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農資經營市場準入標準,規範農資市場。對國家禁用、限用的農業投入品實行專營和定點銷售,支持和鼓勵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嚴格執行進出貨台帳制度,從源頭上控制促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淨化產地環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4、實施品牌戰略。在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扶持發展綠色食品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命名、品牌標註,依法保護農產品註冊商標、地理標誌產品和知名品牌。力爭完成酒花、葡萄、李廣杏、肉羊等特色農產品申報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培育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紮實開展農民技能化培訓

(八)著力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

1、整合培訓資源,健全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搭建農民受教育培訓的社會化服務平台。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遠程教育和短期集訓等培訓方式的優勢,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專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加強良種良法集成配套、日光溫室有機無土栽培、規範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畜禽品種改良等先進適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科學養畜。每年完成農業科技培訓10萬人次。
3、依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畫”和“陽光工程”,以“兩後生”為重點,將省上確定的就業再就業資金10%可用於農民培訓的比例提高到15%,統籌500萬元的專項資金,因地制宜與企業聯合開辦訂單式培訓,使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失業人員一樣享受免費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每年完成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2萬人以上。
4、加強職業技能鑑定,強化職業資格認證,增強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
5、加大對農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等教育,積極推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民眾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九)強化對農民轉移就業的指導服務

把勞務輸轉作為農民增收的最大項目來抓,建設勞務基地,擴大勞務規模,提高勞務輸轉的層次和水平。到2012年,全市年輸轉農村勞動力由9.3萬人增加到15萬人,農村戶均輸轉1人。
1、健全勞務供求信息和服務體系,扶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建立縣、鄉、村勞動力資源資料庫,為農民轉移就業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2、堅持本地就業與外地輸轉並重,在做好農民工在本地企業就業的同時,不斷擴大市外勞務基地,著力打造勞務品牌,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
3、鼓勵農民自願組織外出務工,扶持獎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
4、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大工資支付、勞動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積極推進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工作,探索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以縣為單位建立農民工工會,依法維護農民工的民主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

(十)積極創造農民轉移就業的條件

按照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促進非農產業發展,為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和增收創造條件。全市城鎮化率由現在的56.8%提高到65%。
1、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加工、運輸、商業、服務等家庭經營,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資超市、農家店建設,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行銷專業戶和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開闢增收門路,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2、加強小城鎮和村莊建設的規劃指導,完善基礎設施,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引導更多農民進入小城鎮,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對農民離土離鄉從事非農產業的,可執行城鎮就業再就業人員在稅收、小額貸款等方面的政策。
3、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鎮有穩定職業和固定居所的農民登記為城市居民的辦法,探索農民以耕地換社保的辦法,促進農村人口離土離鄉向城鎮轉移。
4、依託城郊經濟的培育發展,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扶持和引導有條件的農民發展農家樂旅遊和觀光休閒農業。肅北縣、阿克塞縣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格局。

六、強化政策扶持和組織保障

(十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建立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機制。對國家制定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奶牛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約1.1億元的支農惠農補貼資金,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不折不扣落到實處,確保各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使農民直接受益。
2、建立地方財政扶持機制。堅持做到市縣財政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於GDP增長幅度,市財政在現有預算支農資金1000萬元的基礎上,明年增加產業化扶持資金500萬元,農業節水補助資金200萬元,採取貼息扶持等辦法,重點支持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的專業化生產、骨幹龍頭企業、技能化培訓和標準化生產認定認證工作的實施,使其儘快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3、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計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對爭取中央和省級安排的農業科技推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陽光工程”培訓資金、 “兩西”農業建設補助資金等性質相近、使用範圍一致的各項支農資金約7600萬元,由財政提出整合方案,形成良性互動的投入機制,支持推進“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工作。全市新增的水費、地下水資源費、超用加價水費,全部用於農業高效節水。綜合運用財政貼息、信用擔保、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信貸資金支農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領域,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後勁。
4、建立移民扶貧開發幫扶機制。加大對移民發展生產的扶持力度,從明年開始,市上和設立移民鄉鎮的縣市都要建立扶貧專項資金,市上按每個移民不少於20元、縣市每個移民不少於40元的標準列入預算。凡是市、縣財政對產業發展的扶持項目,對移民鄉鎮一律翻番進行補助;對移民低保家庭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含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在校貧困生,每人每年給予1000元補助;對在本市內全日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就讀的移民學生,按照甘政發[2007]79號檔案精神,每人每年給予1500元的培訓補助。實行市直部門幫扶包掛移民鄉鎮責任制,引導扶持移民發展設施種植、養殖、勞務輸轉等增收產業,逐步實現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實現移民收入較快增加,促進移民儘快脫貧致富。
5、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機制。整合利用好能繁母豬、奶牛、酒花、制種等農業保險約300萬元保費補貼,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參與、農民自願和直接受益的原則,對易受凍災、風災及疫病災害的10萬畝酒花、葡萄、制種、日光溫室等高效作物和3.3萬頭能繁母豬、3.1萬頭奶牛實行強制保險,規範農業災害救助長效機制,穩步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範圍,規避風險,降低損失。
6、建立推進“一特四化”激勵機制。為了有效落實“一特四化”措施,實現農民增收目標,市上在年初制定專項扶持政策的同時,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按年度對2012年前完成重點項目的縣(市、區)予以獎勵。在草食畜牧產業發展上,對養羊飼養量達到100萬隻的農業縣(市、區)和30萬隻的民族縣,實行省、市捆綁獎勵,分別獎勵50萬元和20萬元;同時,對年度內飼養量增加10萬隻以上的縣(市、區),獎勵10萬元。在高效田建設上,對戶均達到1畝萬元田的縣(市、區),獎勵50萬元。在節水農業建設上,敦煌市在現有基礎上,每新增10萬畝以滴灌為主的高新節水,獎勵200萬元。在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上,對當年培訓1萬人以上、持證率達70%的縣市區,獎勵20萬元。在農民增收上,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2%以上的縣(市、區),給予10萬元的獎勵。

(十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1、統一思想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充分認識增加農民收入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樹立大局意識、克服各種思想障礙,始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發展、促增收上,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和幹部配備等方面切實體現首要任務的要求。
2、強化領導責任。市委成立“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為成員,統籌指導全市推進“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工作。各縣(市、區)也要加強對實施“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領導,統籌力量,細化目標、實化任務、強化措施,定期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要把推進“一特四化”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成效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農民增收目標責任制,將目標逐級分解到責任領導、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實行嚴格的檢查考評、責任追究和表彰激勵等制度,推進抓落實的制度化、規範化。
3、搞好協調配合。為使六大特色產業目標如期實現,市上按產業成立相應的產業辦公室,由市級領導掛項負責,相關部門通力配合,集中科技、項目、財力進行攻關,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各級統計部門要強化對農民收入的監測,不斷增強統計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
4、推進農村改革。推進“一特四化”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著眼於強化農業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鄉村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探索建立“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和“村級扶貧發展資金”新模式,鼓勵土地向種植能手集中,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5、提高基層幹部帶領民眾增收致富的本領。縣(市、區)黨委、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不斷增強貫徹執行各項農村政策的本領和帶領民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能力。及時總結推廣促進農民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幫助基層解決農民增收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深入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穩定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推動發展、服務民眾、凝聚人心、促進增收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