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索》簡介
書 名:《一洛索》編著者:卜 三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提 要:一部地方性詩歌點評集。以詩詞與隨筆兩種藝術形式,訴說著羅源建縣1160年來的古今詩人、詩作及創作故事。吟羅源、寫羅源、是本書的主旋律,遴選的詩歌佳構,大多是羅源本土詩人的作品,也有一小部分外地詩人有關羅源之作,其中不乏陸游、朱熹、吳文英等大家精品。全書古今兼備、詩例並蓄、旁徵博引、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羅源名山勝水、名寺名人、風土人情、人文政治盡在眼前……
“卜三隨筆”評價
標題:“卜三隨筆”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
作者:張兆浩
全文:
一
在給筆者的伊妹兒中,卜三先生曾說:“選一首詩,然後‘注釋——析義’,這是一條熟悉的路子。‘卜三隨筆’,不想只走這條路子,想寫得雜一些,給人資料,給人故事,給人情感,給人新鮮。”出於這種寫作宗旨,所以,他的“隨筆”,就寫得很隨意。
“卜三隨筆”,大體上可分作三大類型:一類是傳統的單純的賞析文字;一類是自由的盡興的隨感;再一類便是這前兩類的交融,既有賞析,又有隨感。
首先,來看第一大類——評析類的情況。此類隨筆,就鑑賞對象的寬幅說,又分為對全詩的評論,以及只對詩中部分內容的評論兩種。
對全詩的賞析,如,讀郭泓的《官舍雜詠》寫道——
名曰雜,實不雜,作者緊緊圍繞營造恬靜平和的氛圍而展開筆墨,勾勒出四幅生活圖景——種蔬圖,賞柏圖,聽鳥圖,嘗荔圖。
公暇,可以種蔬。亦官亦隱,不亦樂乎。既無衣食之憂,又無利慾之熏。
星夜,可以賞柏。三株古樹,一幅吳綾。既得明月清風,又享藝術生活。
春深,可以聽鳥。足不出戶聞黃鸝啼樹,人憑綺窗任神遊江南。
夏盛,可以嘗荔。十八娘,是荔枝的一個品種,羅源縣府里種有荔枝。六月荔枝丹,伸手便可得,不羨蘇軾三百顆,但笑杜牧一紅塵。
用三字句,概括四幅公餘閒適圖畫,用二字句、四字句分述之,有如散繹,予人陶陶然臥遊之樂,詩歌文本和賞析文字相得益彰。這是比較詳盡的。
有的卻類似古代詩話那樣,點到為止,並不展開。對劉輿夫的《寒夜思君》, 只一語“言淺而意深,文淡而味醇”便斷盡。
對部分內容的評論,主要是摘錄詩中的精彩句子的品評。如,對李彌遜的 “寄語山中人,為占一峰綠”,評曰:“字面上是對友人說的,實際上是對自己說的,面對無奈,自我安慰,自我解嘲。表象的超脫,隱藏著深沉的悲涼,這就是黑色的幽默,含淚的微笑。”再如,對陳際萱《還鄉吟》就只集中品味“窮通父老如相問,羞澀行囊只有詩”這一聯,說:“古香古色,風雅別致,寓意深邃,詩意盎然,格調不減唐人高處。”評語精粹得很,“唐人高處”如何並不申說。
此類隨筆就鑑賞對象的元素說,有的側重評論思想內容,有的則側重評判藝術形式。
前者如,評徐世拱《詩人節有感》:“把生活託付給毛筆(毛錐),這種辛苦一般人不知道,只有相同境遇者,才能知曉。白天還可以勉強,夜間就難以支撐。嘆韶華一去不再,青絲換作銀髮,人老矣,思維枯槁,手腳也不靈便。詩債越積越多,老夫已無力償還,即使命筆臨紙(臨楮chǔ),也都是些‘愁思’,根本寫不出靈動的詩句了。因此,詩人節無詩。”
後者如評尤廉詩中佳句,說:“‘多情天意憐幽草,無限夕陽耀太空’,句句用典,活用唐人李商隱之句。”指出其用典的創造性。再如對陳應德的《公餘理園》,評道:“它語言清新,沒有腐氣;描寫自然,沒有斧痕;抒情含蓄,不見生硬;銜接圓合,不見呆滯;起承轉合,天衣無縫。”純從藝術性著眼。
評析類的隨筆都很簡括、精煉,幾乎是惜墨如金,但給人以美感,就像後人對別林斯基的評價那樣:由於別林斯基對普希金的批評,讓普氏的詩更美了,這就是批評家的功勞。
其次,我們來看第二大類的隨感。隨感是隨詩而引發的感念、感悟、感喟。如果從文體學的角度說,它不同於第一大類。 第一大類,是評述性的文字。這一大類是引申性的文字。對此類隨感,我們擬從兩個角度分析:一從藉助引發的媒介看,二從聯想的類型看。
從藉助引發的媒介看,有六種:
1、借境。即從選詩的境界生髮。
如借五代余仁椿的《還鄉志》的境界,說:“久長隱居吧,買下這一江風月、半生幽閒。釣離水三尺之魚,釣寒江孤舟之雪,釣東海萬里之鰲,釣桃源兩岸之英……”接著就是對歸隱文化的詩化闡說。
2、借意。即借選詩的含意生髮。
錢鍾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中說,中國詩歌富有“暗示性”,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用司空圖《詩品》的話講,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以用隨筆的體裁,更能得到自由發揮的方便,如對劉輿夫《寒夜思君》中的“玩未成”的內涵的多樣性的玩索,對陳淑濤的《秋分》的炎夏之餘威等象外之音的抽繹,就是這樣。可能有人說這並非作者的本意吧,但“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呢。
3、借題。即借選詩的題目生髮。
如選的是明朝尤光被的《和費公祖宴集先鋒廟》,就介紹陳霸先汲聖水、療百姓的事跡;如選的是南宋倪龍輔《藏一山房》,就介紹山房主人——陳郁的生平事略。
4、借人。即借選詩的作者生髮。
如選北宋張磻的作品,就介紹“三張”,又由張磻上溯到他的先祖張蔚,再引出“後張街”的得名原由來。又如選的是明朝林鴻的作品,就插敘林鴻和張紅橋的悽美的愛情故事。
5、借詞。即借選詩中的某個詞語生髮。
比如,黃祖翼的七絕中有“碧紗”一詞,就引述了一段典故,段文昌微時被和尚冷遇、發跡後又受熱捧的史實,以見世態炎涼。再如,從黃士乾的《退休有感》中的“無求”一語,聯繫到兩位名人:“紀曉嵐的老師陳自崖,自撰過一幅聯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冰心先生94歲時,也書寫過類似的話:‘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可見,‘無求’以致‘品高’,是古今賢人的共識。”
6、借理。即借選詩中有意無意所含的理趣生髮。
如北宋陳善《蛟綃巧織在深泉》,就發揮出藝術創作不可概念化、要形象化的見解。這是屬於作者原意的寄託的挖掘,而說到《鐵印歌》,就浮想聯翩——
所詠之物,乃羅源蓮花山之石。
同是一石,同處一地,同於一時,左瞧右窺,上俯下仰,近觀遠眺,你看他望,則形狀各異,褒貶不同。或像鐵印,稱鐵印石;或像棺材,稱棺材石。
何以至焉?
或觀察角度使之然也,或文化積澱使之然也,或社會地位使之然也,或觀者心態使之然也。
如此判斷,停留於造化,只要不是重大科學研究,雖然不好,但危害尚淺;倘移用於社會,以斟酌人際關係,審度人生品質,見仁見智,則微妙之極也。
話說李白,不提喝酒,乃浪漫主義大詩人;不看詩歌,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酒鬼而已。
再說曾國藩,但論文章,無疑是大家;僅講“武功”,鐵定是屠殺太平天國的劊子手。
此皆“鐵印棺材”也。
這般闡釋現象,探究原因,聯想人事,就純粹是卜三的筆墨揮灑了。
從聯想的類型看,有五種:
1、相同聯想。它指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個與此同類的事物的思維方法。
根據這個定義,例子有於為光的《悼念老伴辭世》而及蘇東坡的《江城子》,它們中蘊蓄的情緒相同;從章壽的籍貫的考據,到謝翱的籍貫的考據,也是此類。
2、相近聯想。它指由一事物的觸發而引起與該事物在形態上或性質上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聯想。相近聯想,又分形似聯想和神似聯想兩種。
形似聯想,如,選游德馨的《游武夷山 》聯想到朱熹的《武夷棹歌 》,又到陸游的《七絕》,三人都徜徉過武夷的山水,形式相同,但思想情感又不大一樣。
神似聯想,如,從邱一峰的《庭榕》,聯想到阿炳的《二泉印月》,這是跨藝術類的神韻上的逼近。從張勉學的不屈荊王的淫威,聯繫到同時代有過從且後來遭際相近的方孝儒,他們的硬氣相近。
3、相關聯想。它指由一事物聯結到與其有某種聯繫,或是時間,或是空間,或是原因和結果,或是條件和結局等的聯想。
由北宋倪昱《感夢》以“夢”組詞,聯類連發,是一大篇“夢文字”;從陳鼎良的《說烏龜》,海侃出一大片的“龜文化”。相關聯想還比較多地出現在一首選詩跳躍到同一作者的另一首詩作。比如,從陳際萱的《還鄉吟》到《羅源五里橋》,從餘光臨的《游酆都鬼城》到《讀李商隱無題詩》等。
4、相反聯想。它指把性質截然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事物聯結在一起的聯想。它能使要說明的道理更深刻,要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更鮮明。
說《才翁石》是幸運的,於是寫到許多不遇者,令人憫憫然;明朝林深《送弟還家》說的是兄弟情深,隨筆卻偏偏反向聯想拉扯出曹丕、趙匡義、胡亥等一大串手足相殘的聽聞來。
5、相異聯想。它跟相同聯想相反,但聯想的兩者之間又不是完全相反的,只是有某些不同而已。
比如,讀當代葉忠麒的《借糧》,說:“李白思故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友唱和,美妾嬌嗔,兒女繞膝……一切都在酒足飯飽之後。而作者念家鄉,是絕對的現實主義:寒光如水,家門冷清,孩子餓醒了,哭聲嗷嗷,妻子仔細諦聽門外的每一聲響動,焦急等待丈夫的歸來。”這裡聯想的兩點間的思想感情有差異,但這差異不等於就是相反對立的。
上面分類,縷述了六種的假借法和五種的聯想法,是為了說明的方便,其實編著者,往往不是單純的套用一種手法,一篇隨筆,常常並用幾種的手法。如在讀邱一峰的《庭榕》後,“隨筆”說——
詩人以生長在庭院中的榕樹為喻,寫出某種心路的歷程。理想“欲參天”,現實“伺院前”,經歷“清濁事”,想念“蔭南阡”。
全詩散發著淡淡的憂傷和淺淺的彷徨,猶如靜靜星空下一曲《二泉印月》,輕輕地傾訴,靜靜地流淌,而沒有一絲半縷的頹廢情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世間,理想與現實,從來都有距離。通常的情況是,理想高於現實。
於是,人們常常不滿足於現實。
唯有不滿足,才有推動力。唯有不滿足,才能不斷追求,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新的平衡、新的滿足。而滿足於歷史的,滿足於現狀的,從來就沒有出路。
有夢才有希望。
我堅信,理想不死,就會蔑視任何險阻,蔑視任何屈辱;理想不死,即使身臨絕路,也不算窮途末日。
我喜歡英國詩人雪萊《西風頌》中的詩句:
“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
我喜歡中國詩人流沙河《理想》中的警句: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這篇隨筆開頭是解詩,緊接著就運用了相似聯想、相同聯想和相關聯想等多種聯想法,緊扣話題,橫征博引。在讀清朝黃雲翼的《聖水寺》後的隨筆,就兼用了借題生髮、借意生髮等手法。
由於假借法和聯想法運用的得心應手,幾臻爐火純青,所以文章顯得古今交匯,縱橫捭闔,思致風生,汪洋恣肆。
二
對於隨筆的語言,卜三先生自己頗不滿意,說:“《一洛索》中的隨筆,語言風格前後不一致,情緒化嚴重,有時用雜文筆調,有時用敘事語體。”
而愚意卻相反。我為什麼把我的那篇序言,叫做“羅川詩界春秋筆”呢?其意有三:
一因卜三先生說,此書編了365天,那么整整是一個年頭,春秋就是一年嘛。
二是認為此書等於是羅源的詩歌史,《春秋》是我國的第一部史書,能如《春秋》那樣寫史,那它的語言必須是信實的。
三是《春秋》,滲透褒貶,而“卜三隨筆”,即使不說“一字之褒,榮如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至少,此書也是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
再者,卜三先生本意就是要聯繫實際,將它寫得有針對性,有現實性。所以,“隨筆”的性質,決定它的語言必然是五音繁會,五彩斑斕。對象的不同,而言語色澤也不同,時或平實質樸,時或詩意迸射,時或嬉笑怒罵,時或幽默詼諧。
讀余深《奉和御製頒賜荔枝》雲——
余深是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余深依附奸臣蔡京,與之結為死黨,蔡京的陰謀詭計多出自余深。所以,余深後來雖然位居宰相,但是依舊難以逃脫屢遭彈劾的命運。《宋史》,就對余深持否定意見。
還有人認為,余深之所以遭人非議,只不過因為他的引薦人是奸臣蔡京。所以,到了明朝,《大明一統志》就將他列入‘人物傳’中,並稱其忠諫。
介紹詩選的作者以及背景的筆調就力求客觀準確,不虛美,不隱惡。
讀清朝盧文鴻的《癸未秋會同邵盅泉參軍巡海》雲——
公差之餘,“偷得清閒半日天”,兼顧個人遊玩,古今相通,只是盧文鴻沒繞什麼路,沒增什麼費用,沒有演繹成公費旅遊。我們都會贊成。
倘若繞道南洋,繞道東洋……衙門的碎銀子不夠開銷,或舉債,或變賣財產,而去考察。我想,盧文鴻的詩,是不敢也不會收入縣誌的。
影射或指斥時弊,作者經常語帶冷嘲熱諷,以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
讀清朝胡森《白塔嶺題壁》雲——
現在,古榕樹依然蔥鬱挺拔,才翁石依然默默屹立,但白塔和白塔寺,已經坍塌於歷史煙雲的蒼茫之中,只留得一方飲水石槽,孤清地臥在路邊草叢裡, 靜靜地回憶著久久遠去的往日情景……
雖然再也見不到“禪室……茶灶……孤塔……僧人……吹角……”,但是依 然可以從古人的文字記載里,依稀感受到夕陽白塔暮色蒼茫,梵音古剎鐘鼓悠揚,依稀聞得耄耋比丘海禪師喃喃而言“欲語吾去處,寒月照澄溪”,依稀見得走馬嶺上古人步履匆匆身影幢幢時隱時現時遠時近……
北宋著名文人、書法家、福建提刑蘇舜元,躊躇滿懷地從這兒走過;
南宋著名詩人陸放翁,感慨萬千地從這兒走過;
清朝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春風得意地從這兒走過;
嘉慶七年(1862),羅源知縣胡森(江西省南城進士)悠然自得地從這兒走過,留下了這首《白塔寺題壁》……
這裡,發思古之幽情,如鐘聲邈邈,曠遠迷茫。而凡接觸到浸潤著鄉情、友情、親情、愛情這一類美好的事物的作品,卜三的毫端,就氤氳著濃郁的詩意。
修辭,是使文章語言生動活潑的手段。“卜三隨筆”的修辭手段,是多樣多端的。我這裡只想談談其中的四個方面。
1、整散句的摻雜運用。
如對樓鑰的《晝錦坊》說——
今天再讀樓鑰,“滄桑”二字在胸中升騰。不但自然環境變了,“樽前賦詩”的情形也淡出我們的視野。人們忙於上學,忙於掙錢,忙於升官,忙於購房買車……生活好了,身體棒了,然而詩魂老了……
頭兩句為散句,後幾句用整句(排比句、對偶句、對稱句),錯綜生彩。
2、長短句的合理調度。
如讀陳志魁的《五里渡》,寫道——
這兒,每逢五月端陽,龍舟競發,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待到八月秋高,海潮洶湧,馬奔萬匹,雪卷千堆……這兒,晴光下,帆點點,鷗飛飛,魚躍躍;星夜裡,櫓呀呀,歌悠悠,浪噗噗……
如果五里古渡口是一部雄渾的交響樂,那么海濤、海鳥、海魚、海灘,就是她的主體旋律;而漁舟、漁網、漁火、漁歌,僅僅是她的副歌合奏。五里古渡口,不單純給市場以海的喧鬧,給飯桌以海的味道,給生命以海的營養,而更多的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則是她的精神層面的財富。她給孩子以海的概念,給老者以海的追憶,給詩人以海的靈感,給家山以海的標誌,給鄉親以海的誇耀……
卜三巧妙地穿插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八字句等,參差錯落,節奏感極強。這裡要強調指出的是,幾種修辭手法往往同時運用。這一段話,有整散句式,也有排比手法。
3、文白的和諧相處。
如讀張弋《寄陳秋塘》——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所以有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己,是那種你不必說我能懂、你尚未呼我先應的默契;是悲君之所悲、喜君之所喜的肝膽。
知己不必如清風,清風難免匆匆;也不必是烈酒,多飲也許失態。
知己,不需過多,多則濫。知己,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
知己,宜晴宜雨,可咫尺,亦可天涯。
風起雲湧——相陪,潮起潮落——相隨……
你說這是白話,確實是白話;你說是文言,又確實是淺近的文言。不是文白混雜,而是融化無痕,簡約而雅潔。
4、語言的社會變體的採用。
語言的社會變體,指階級習慣語、行話、術語、隱語(黑話)、俚語等。在共同語中,適當採用一些本來是專門化的社會變體,可以大大地提高表達效果,特別是採用當代人所熟悉的術語來表述古代現象,能顯示出幽默風趣的色彩。
“隨筆”說:“朱熹在民間百姓中的名氣,形成於朱熹‘右派’期間,直接原因是講學,尊師重教是古代農民的習俗。”“右派”是當代的政治行話,給老朱戴這頂帽子,說他當時是倒霉,很確切,令人莞爾。
再如,演繹余仁椿的《還鄉志》,說:“‘有田三五畝,種竹作漁竿。’是一個棄官者悄無聲息的宣言,是一位士大夫潔身自好的羅曼,是一介風流隱士的奢華。”“宣言”和“羅曼”,一是政治術語,一是外來詞,用來解構古代作品,使它蒙上現代的色澤,很美。
一句話歸總,《卜三隨筆》的構思藝術是戛戛獨造的,語言是斐然可觀的。
構思和語言都屬於形式,而這裡的形式很好地服務於內容——很好地服務於卜三識見的表達。
請允許我活剝孔夫子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言而有文,行而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