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之道全書》

《曾國藩成功之道全書》

從一介布衣而位極人臣,一生功名顯赫,這就是堪稱處世有謀的曠世奇才——曾國藩。《曾國藩成功之道全書(套裝上下冊)》正是通過總結曾國藩在立志、修身、處世、治學、做官、治軍、用人、運籌、齊家等九個方面的成功謀略,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鑑的人生成功經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近代文化的開創者、引進西方近代文化的帶頭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創始人;後來者推崇他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曾國藩在處世上始終本著待人以誠、謙慎抑已、豁達光明、剛柔相濟的原則,他留下了大量談論處世立身的家書、格言,被後人視作楷模。

目錄

上冊
第一篇曾國藩發奮立志精要
第一章志當存高遠
第二章立志貴有恆
第三章篤志而行貴專精
第四章志高還須力行
第五章心態最重要
第二篇曾國藩修身圓己方略
第一章凡事向前看
第二章靜能生動,更能制動
第三章淡看人間得失
第四章凡事皆留餘地
第五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第六章泰而不驕
第七章小糊塗大聰明
第八章藏身更要藏心
第三篇曾國藩處世修煉大法
第一章可進可退,遊刃有餘
第二章讓別人抓不住把柄的防守
第三章謀取勝局之本的“誠”與“忍”
第四章殫精竭慮,正己為先
第五章假痴不癲,適時求變
第六章處世智慧集錦
第四篇曾國藩治學思想大觀
第一章嚴謹治學,觸類旁通
第二章詩文楹聯,美書以載
第三章曾國藩治學心語
下冊
第五篇曾國藩居官不敗之道
第一章修身律己,以德求官
第二章廉則服人心,勤則見識廣
第三章禮治為先,以忠謀政
第四章忍辱負重,敢想敢為
第五章禮法結合,峻法為官
第六篇曾國藩治軍用兵韜略
第一章自籌湘軍,另立綱紀
第二章儒學治軍,講仁守義
第三章運籌帷幄,穩慎用兵
第四章虛實交用,出奇制勝
第五章用兵智慧與戰術戰法
第七篇曾國藩識人用人謀略
第一章廣收博攬,不遺餘力
第二章知人善任,慎用善用
第三章因人制宜,勤教嚴繩
第四章納言保薦,厚待良才
第五章德才、偏才、英才、雄才識別大法
第八篇曾國藩事上睦僚馭下藝術
第一章忠心迎合,十年七升
第二章立誠居敬,成就大業
第三章胸懷寬廣,身正令行
第九篇曾國藩齊家智慧
第一章勤興逸敗,和氣生福
第二章以禮盡忠孝,歉讓手足長
第三章循循善誘,教子有方

前言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是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英雄賢者。他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28歲便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後建湘軍,為清王朝平定天下。他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能夠從一介布衣而位極人臣,一生功名顯赫,堪稱處世有謀的曠世奇才。《曾國藩成功之道全書(套裝上下冊)》正是通過總結曾國藩在立志、修身、處世、治學、做官、治軍、用人、運籌、齊家等九個方面的成功謀略,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鑑的人生成功經驗。
曾國藩的勤學方法可謂古今難得。他認為書山勤為徑、讀書貴有恆、活學更活用。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他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每日不管事情多忙,都堅持讀史書十頁。由於他博覽群書,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31歲時拜理學大師唐鑒門下,學治學之方,檢身之要,並在唐鑒啟示下開始記日記,名曰《過隙影》,天天寫《過隙影》以“念念欲改過自新”。
曾國藩以志立身、明思以強、以忍求成、以靜養心,他力秉勤興逸敗,和氣生福,以禮盡忠孝,歉讓手足長。他教子有方,即使在打仗期間家書也從不間斷,大小事情叮囑教導,如“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已成為訓子名言。
曾國藩在處世上始終本著待人以誠、謙慎抑己、豁達光明、剛柔相濟的原則,他留下了大量談論處世立身的家書、格言,被後人視作楷模。鹹豐年間,他在京為官時,曾接弟弟曾國潢來信,言及老家為建新宅黃金堂,因地界問題與鄰居鬧衝突準備上城打官司。曾國藩當即寫回家書,並附上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寫的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家終於以退讓精神將地退縮數尺,那鄰居大受感動,也主動退讓給以方便。
曾國藩以勤、恕、廉、明作為為官之道。他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務。他認為勤、恕、廉、明四字之中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明字。而求明之訣是勤字。所以,他認為為官最要緊的是勤。他認為: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是人。
曾國藩能建功立業,其成功的重要奧秘之一便是對人才的重視,他曾經用廣攬、慎用、勤教、嚴繩八個字非常精闢地總結其用人的經驗,並強調缺一不可。“廣攬”即廣泛招集,“慎用”即任用要慎重,不可憑一時感覺用事,“嚴繩”意為要用嚴格的法令、制度規範管理,“勤教”則是通過教育改正錯誤觀念,豐富知識,提高技能,從而更加勝任或者出色地完成任務。
曾國藩從一介書生到武官,一直主張儒學治軍,講仁守義,虛實交用,穩慎用兵,身先士卒,軍紀嚴明,他用自己獨特的軍事思想,平定了太平軍,湘軍從此也成了清軍主力。在帶兵過程中,曾國藩下了很大功夫寫出了一首“愛民歌”,他要求部下都要認真地背記,每天都要認真地高唱。這在當時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需要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毛澤東深受曾國藩軍事思想的影響,他在帶領部隊去井岡山途中制定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都可以從《愛民歌》中找到依據。
懇切期望廣大讀者閱讀《曾國藩成功之道全書(套裝上下冊)》後,能夠從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中汲取到一些人生成功的經驗。但由於編者水平所限,加之時間較緊,書中對曾國藩成功之道的總結難免存在不夠全面或者不夠準確的地方,懇請讀者在閱讀時給予批評指正。

精彩書摘

一、立志有恆是匡時救世的法寶
鄭板橋曾經說過:“富貴足以愚人,貧賤足以立志”。曾國藩朝考一等,改為翰林院庶吉士之後,便開始置身詞林,立下澄清天下之志。
在以後的官場生涯中,曾國藩如日中天,仕途一帆風順,十年升遷達七次。變化如此迅速,連他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他在升任內閣學士時寫信對他祖父說:“六月初二日孫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又不無自負地寫信對他的弟弟們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近年中進士十年而得閣學者,惟壬辰季仙九師,乙未張小浦以及餘三人。”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說得更加坦白:“回思善化館中同車出人,萬順店中徒步過從,疏野之性,骯髒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不敢為此不近人情之稱許。”
但是,官身和聲名並沒有讓他安逸於榮華富貴的現狀,而是讓他銳意進取的精神更趨高漲。他經常借詩文以抒發自己的志趣,自比於李斯、陳平、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振拔出來,用為國家棟樑。他決心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大顯身手,實現其“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曾國藩認為,人不論低微貧賤還是飛黃騰達,都需要志存高遠,礪志不息。因而他首先主張立志成材。他認為,生活有了方向,人才變得充實。立志可以使人找到生活的方向,可以有所追求。
曾國藩在清朝末期亂紛紛的世道中能脫穎而出,並有所作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能不停地磨礪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的功業,不在他的道德,也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他對自己肉體和心靈的永無休止的洗滌和更新。他有一種強烈的、熱切的洗心革面的願望,他是自己卑瑣靈魂的嚴厲審判者,他是自己淫邪惡欲的無情拷問者,他是自己贏弱身軀的猛烈抨擊者,這使他得以潔身、保身、全身。
得到翰林地位後,曾國藩擬就了一個自勵五句箴言,其中第一句就是立志,他要荷道以躬;要與之以言。就是要以一身,擔當中國的道統。在人生過程中,遭遇任何危險困難,只要神定不懾,誰敢余悔。曾國藩的倔強精神,於以概見。德業之進,全靠有恆,銖積寸累,自然成功。他的五句箴言,許多人都銘之座右,讀之思之行之,並覺受益無窮。
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推崇堅持不懈、奮鬥不息的精神是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民族傳統。古代文人必讀書籍《孟子》中便有“一曝十寒”的典故,意在告誡人們做事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中國先秦時期的傑出思想家苟子在其著名的《勸學》中也說過這樣一段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非常精闢地論述了恆至成功的道理。也就是說,只要有恆心,平凡的人也可以創造出驕人的成績,缺乏恆心,即使天縱英才也將一事無成。古今中外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恆”心對一個人事業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在晚清“同光中興”時期的諸將帥中,曾國藩個人的天資秉賦,並不突出,和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比起來,他既非天縱英才,也無父祖的權勢蔭庇。他之所以由一位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一位出將人相的“中興第一名臣”和“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對後世諸多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與他那做事持之以恆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不僅自己持之以恆地進德修業,而且還言傳身教,將自己對“恆”字的體會與他人分享。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曾國藩寫道:“言物行恆,誠身之道也,萬化基於此矣。余病根在無恆,故家內瑣事,今日立條例,明日仍散漫,下人無常規可循,將來蒞眾,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之!”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曾國藩在致諸弟書信中寫道:“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後。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志有恆,乃有成就耳。”鹹豐九年(1859)二月二十九日,曾國藩在致友人易良翰的書信中寫道:“舍侄科四、科六輩質地均可造就,惟吾鄉讀書間斷時多,有恆者少,幸得名師誨導,祈於‘有恆’二字加意,一曝十寒,聖賢所誡,乞與寅皆兄、睪山弟講求可以恆久之道,闔家盛荷。”鹹豐八年(1858)正月十九日,曾國藩在給其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惟作事貴於有恆,精力難於持久,必須日新又新,慎而又慎,庶幾常葆令名,益崇德業。”
不過,曾國藩卻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已經完全達到了“恆”字的要求。他在自己的日記和書信中,曾多次對自己的“無恆”深自劾責。鹹豐九年八月十九日,曾國藩在給友人葛睪山的回信中寫道:“國藩生平坐‘不敬’、‘無恆’二事,行年五十,百無一成,深自愧恨,故近於知交門徒及姻戚子弟,必以此二者相告……至於‘有恆’二字,尤不易言。大抵看書與讀書,須晝然分為兩事……看書宜多、宜速,不速則不能看畢,是無恆也;讀書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無恆也。足下觀閱《八家文選》,即須將全部看完,如其中最好歐陽公之文,即將歐文抄襲幾篇,切不可將看與讀混為一事,尤不可因看之無味,遂不看完,致蹈無恆之弊。”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曾國藩在予其子紀澤的家書中寫道:“余平生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矢靡弛,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恆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有所成就,須從‘有恆’二字下手。”他之所以對自己如此苛責,是因為他的目標是學做聖賢。並且最終也成了世人景仰的聖賢。所以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要持之以恆,便可走向成功。
三、做大事須從“有恆"開始
其實曾國藩早年時期並不是很有恆心的一個人。比如在書法方面,曾國藩就自稱是:“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他把練字無恆無成看做自己的平生“三恥”之一。認識到這方面的缺陷後,曾國藩加強了自己的恆心練習。到同治元年(1862)時,曾國藩在家書中欣慰地說:“余早年於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日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經過一段持之以恆的摹寫練習,曾國藩的書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剛進入翰林院時,曾國藩在性格和修養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他愛與別人爭口舌之勝,暴躁易怒,愛下圍棋,玩物喪志,甚至還有抽菸的惡習。自從結交了唐鑒和倭仁兩位理學大師以後,在這兩人的耳濡目染中,曾國藩開始修練“研幾”功夫。
所謂“研幾”就是在思想和事物發展過程中剛剛顯露出徵兆和苗頭時,便不失時機地去認識、發現其發展趨勢,通過“克己”,將一切不符合聖道的私心雜念在剛剛顯露出徵兆時即予以剔除,以便自己的思想能始終沿著聖賢所要求的方向發展,並將學術、心術與治術三者聯為一體,使學問得到增長,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曾國藩每天將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書寫在日記上,以便隨時檢點和克制。如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八日的日記中寫道:“醒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日之氣安在?真禽獸矣!要此日課冊何用?無日課豈能墮壞更甚乎?尚靦顏與正人君子講學,非掩著而何?”“平生只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志自新以來,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這種持之以恆的“研幾”功夫使曾國藩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缺點並痛加改正,對他的個人修養提高幫助極大。
曾國藩在同治元年(1862)的家書中所說:“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可見曾國藩的恆心也是經過多年磨礪才形成的,而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便沒有達不到的目標。
曾國藩這種做事有定程、持之以恆的方法和精神對其子弟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兒子們在他的督責下,每日都要摹寫小楷,隔幾日便要作詩文一篇,並寄給他過目,即使在與太平軍激戰的時期也從未中斷。曾氏後人代有人才出,與這種要求是分不開的。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以古文著稱的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