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七葉崖爬藤,攀援灌木。莖藤棕黑色,表面黃色腺點,韌皮纖維長而結實,可成束撕開;小枝紅色,無毛,有多數白色皮孔;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或分枝。葉為鳥趾狀複葉;7小葉,總葉柄長約6.5cm,疏被皮孔;中央小葉狹橢圓形,長達15cm,寬約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帶尖頭的鋸齒,中脈在表面成溝狀,背面突起,小葉柄長達1.5cm;側生小葉較小,稍偏斜,長約6cm,寬約3.5cm,小葉柄長約5mm;兩面無毛。花單性或雜性,聚傘花序腋生,長5.5-7.5cm,分枝成傘形狀,近無花梗,被微柔毛;雌花萼片無毛,邊緣波狀,有睫毛;花瓣4,黃綠色,長圓形,無毛;雄蕊4,花絲線狀,花葯不育;花盤與子房貼生;子房扁球形,頂部有4裂的柱頭。漿果球形,直徑約1cm,熟時棕紅色。詳見:烏蘞莓。
烏蘞莓出自《唐本草》。《唐本草》:烏蘞莓,蔓生,葉似白蘞,生平澤。四月、五月采,陰乾。《蜀本草》:《圖經》云:烏蘞莓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葉有五梗,子黑,一名烏蘞草。 《綱目》:烏蘞莓,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栗,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傅滋《醫學集成》謂即紫葛,楊起《簡便方》謂即老鴉眼睛草,《斗門方》謂即何首烏,並誤矣。
烏蘞莓多年生草質藤本。莖帶紫紅色,有縱棱;卷鬚二歧分叉,與葉對生。鳥趾狀複葉互生;小葉5,膜質,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長2.5-8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短漸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脈上有短柔毛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而具較長的小葉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托葉三角狀,早落。聚傘花序呈傘房狀,通常腋生或假腋生,具長梗,有或無毛;花小,黃綠色;花萼不明顯;花瓣4,先端無小角或有極輕微小角;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盤肉質,淺杯狀;子房陷於4裂的花盤內。漿果卵圓形,徑6-8mm,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本種在山東和江蘇北部地區通稱絞股藍,不可與葫蘆科植物絞股藍混淆。
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中潮濕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
主要價值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Yì Bǎ Miè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
【別名】烏蘞莓。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stigma delavayi Gagn
採收和儲藏:秋季采莖藤,冬季挖根,洗淨,切片,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酸;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主熱結膀胱;小便澀痛;無名腫毒;跌打損傷;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藥品簡述
藥名:烏蘞莓。
漢語拼音:wu lian mei。
英文名:Japanese Cayratia Herb, Herb of Japanese Cayrati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yratia japonica (Thunb.)Gagnep.[Vitis japonica Thunb.]
功效分類:清熱燥濕藥;解毒藥。
科屬分類:葡萄科。
別名:拔、蘢葛、龍尾、虎葛、五葉莓、籠草、烏蘞草、五葉藤、五爪龍、五爪龍草、赤葛、赤潑藤、五龍草、五爪龍藤、母豬藤、五葉蔦、血五甲、過山龍、豬婆藤、五爪藤、雞絲藤、五爪金龍、小母豬藤、地老鼠、鐵散仙、酸甲藤、五甲藤、欽稱陀、五將草、過江龍、地五加、野葡萄藤、老鴉眼睛藤、老鴉藤、黃眼藤、止血藤、五爪絨。
性味:苦;酸;寒。
歸經:心經;肝經;胃經。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浸酒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旁灌木林中,常攀援於它物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或根。
採收儲藏: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髮油0.005%,內有:樟腦(camphor),香檜烯(sabinene),(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波旁烯(β-bourbonene),別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β-欖烯(β-elemene),γ-和δ-蓽澄茄烯(cadinene),δ-蓽澄茄醇(δ-cadinol),檀香萜醇(santalol),4,8-二甲基喹啉(4,8-dimethyl quinoline),棕櫚酸甲酯(methylpalmitate),a-水芹烯(a-phellandrene),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辣薄荷酮(piperitone),a-松油醇(a-terpineol),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1O,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1-二十烷炔(1-eicosyne),十甲基環己矽氧烷(decamethylcylohexasi-loxane)等30種成分。還含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 acid)以及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質,硝酸鉀,胺基酸等。根中預試含生物鹼、鞣質、澱粉,樹膠、粘液質等。果皮中含烏蘞色甙(cayratinin)即是飛燕草素-3-對香豆醯槐糖甙-5-單葡萄糖甙(delphinidin-3-p-coumaroylsophoroside-5-monoglucoside)。
藥理作用
1、抗菌:烏蘞莓注射液1%、10%濃度,用平皿法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地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劑31mg/ml,試管內能抑制鉤端螺旋體的生長。
2、抗病毒:烏蘞莓注射液1:10、1:100稀釋與病毒混合注入雞胚尿囊腔內,對流行性感冒病毒A3/滬防-77-56-E2及京科68-1株有明顯抑制作用;1:100稀釋,在人胚腎組織培養中,對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顯抑制作用。
3、抗炎:烏蘞莓水煎醇沉液28g/kg及醇提液25g/kg灌胃,連續7天,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抑制作用,兩種製劑各以25g/kg灌胃,連續14天,對大鼠塑膠環肉芽腫有抑制作用。
4、對免疫功能影響:烏蘞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各以25g/kg灌胃,連續14天,均使大鼠胸腺減重;0.5g/只灌胃,連續7天,均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
5、促血栓形成: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各以25g/kg灌胃,連續14天,明顯促進大鼠體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
藥(毒)理學
烏蘞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51.12g/kg及102.8g/kg。
臨床套用
1、治療化膿性感染取新鮮全草或莖葉洗淨,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或取葉、根研成細末,和凡士林調成20%的軟膏;或取其原汁烘乾碾粉外用,每日換藥1次。
治療癤腫、癰、蜂窩組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外傷感染創口、燒傷感染殘餘創面、膿皰瘡、天皰瘡、凍瘡潰爛、濕疹、皮炎等,具有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對一般早中期癤、癰等化膿性感染,敷後即感到清涼舒服,經1~2次即可見炎症消退;對破潰或化膿創面,治療後膿液明顯減少,肉芽新鮮,加速上皮生長。
對綠膿桿菌感染創面。經敷藥1~2次,可見分泌物培養轉陰。鮮草搗泥外敷也可用於關節扭傷和軟組織挫傷。
使用中未見有副作用及不良反應。此外,也可配成1:1或1:2的鮮草煎劑內服。
2、用於接骨及消腫取洗淨泥沙、剔去硬結的新鮮根1斤,糯米飯半碗,千捶成膏敷患處。或在秋冬時采根洗淨切片曬乾,研成粉末,密封,用時以白酒調成糊狀敷於患處。一般敷藥12~24小時,如局部感灼熱應立即換藥,否則容易發泡。治療關節炎時,一般敷3~7天即可。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斷面整齊,患部腫痛,經整復後敷上五將草藥膏,固定,3天換藥1次,1星期去夾板,半月即愈。
常用選方
1、治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2、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
3、治發背、臀癰、便毒:烏蘞莓全草水煎二次過濾,將兩次煎汁合併一處,再隔水煎濃縮成膏,塗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換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4、治無名腫毒:烏蘞莓葉搗爛,炒熱,用醋潑過,罨患處。(《浙扛民間草藥》)
5、治臁瘡:鮮烏蘞莓葉,搗爛敷患處,寬布條扎護,每日換一次。或曬研末,每藥末50克,同生豬脂150克,搗成膏,將膏攤紙上,貼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6、治喉痹:馬蘭菊、五爪龍草、車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飲之。(《醫學正傳》)
7、治九子濫癢:母豬藤、九子連環草、何首烏。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8、治肺勞咳血:烏蘞莓根15~20克,煎服。或加側柏、地榆、青石蛋各15克,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9、治風濕關節疼痛:烏蘞莓根50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10、治小便尿血:五葉藤陰乾為末,每服10克,白湯下。(《衛生易簡方》)
11、治白濁,利小便:烏蘞莓根搗汁飲。(《浙江民間草藥》)
12、治毒蛇咬傷,眼前發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100克,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13、治蜂螫傷:五爪龍鮮葉,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14、治跌打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取汗。(《簡便單方》)
15、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曬乾,研細,用開水調紅糖包患處。(《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16、小便尿血。用烏蘞莓陰乾,研為末。每服10克,開水送下。
17、項下熱腫(俗名蛤蟆瘟)。用烏蘞莓搗爛敷塗。
18、乳癰、惡瘡初起。用烏蘞莓的藤或根一把、生薑一塊。一起搗爛,加好酒一碗,絞取汁,熱服令發汗,同時以藥渣敷患處。方中的生薑,用大蒜代亦可。
19、跌打損傷。用烏蘞莓搗汁,加童便,以熱酒送服。
文獻論述
1、陶弘景: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2、《唐本草》:主風毒熱腫,游丹,蛇傷,搗敷並飲汁。
3、《履巉岩本草》:治癰疽發背,搗爛罨患處。
4、《綱目》: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
5、《草木便方》:清熱解毒,塗瘡毒,消結核,九子虛氣瘍。補益虛損。
6、《分類草藥性》:去風散痰。治五種黃病,母豬風;塗瘡毒。
7、《江蘇植藥志》:熱水泡,熏腿可止痛。
8、《貴陽民間藥草》:治風濕癱瘓。
9、《湖南藥物志》:治偏頭風,痔瘡。
10、《閩東本草》:治熱瀉,血痢。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扭曲,有縱棱,多分枝,帶紫紅色;卷鬚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皺縮;展平後為鳥足狀複葉,小葉5,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中脈有毛茸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有長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漿果卵圓形,成熟時黑色。氣微,味苦、澀。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呈不規則橢圓形。表皮細胞外被乳狀突起的角質層,有的細胞含紅棕色色素。皮層狹窄,外側棱脊處有厚角組織,內側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粘液細胞散在,內含草酸鈣針晶束;有的薄壁細胞含紅棕列成環。髓部亦有粘液細胞,含有草酸鈣針晶束。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有紅棕色色素。
葉橫切面:表皮外方被角質層,下表皮具非腺毛。葉肉組織中散有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脈 有4個外韌型線管束。上、下表皮凸起處具厚角組織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適溫為25-30℃,喜半蔭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庭院、籬旁、林緣等均可栽種。
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和種子繁殖。打插繁殖:於春季選取粗壯莖蔓,截成長12-15cm的小段作插穩,按行株距15cm×(3-4)cm斜插入苗床, 20d左右,生根長葉時,按行株距40cm×40cm移栽。種子繁殖:於春季播種育苗。條播,行距15cm,將種子均勻括人溝內,覆土2-3cm,澆水保濕。當苗高20-25cm時移栽。此外,還可用壓條和分株繁殖。
田間管理
當苗高30cm左右時可搭架縛蔓,以利藤蔓攀援。在6、7月,追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