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制單位
簡介
英制單位是一種源自英國的度量衡單位制。長度名稱中,為了與公制或中國傳統單位區別,多在單位前加一“英”字,或冠以口字旁稱之,如:英里(英哩)、英尺(英呎)、英寸(英吋),或簡稱哩、呎、吋。
由於十進制的公制單位使用方便,多為各國採行,英國自1965年起立例轉換成國際單位制,並於1995年完成了單位制的轉換(但陸路交通仍以英里作為單位)。但國際上許多個別領域,仍沿用英制;例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手機螢幕大小以英寸表示;航空管制上,如飛行高度、跑道長度等,多以英尺為單位。
使用情況
還正式採用英制單位的國家十分少,如賴比瑞亞和緬甸。美國使用的乃是美式英制單位,跟傳統的英制單位有異。美式車輛的儀錶板上,會同時出現英里(mph)和千米(km/h)兩種時速單位,在跨境行駛時,於美國採用英制,並在加拿大、墨西哥採用公制;另外在美國職棒中,投手的投球時速是採用英制單位,而國際棒總、日本職棒、韓國職棒、中華職棒的投手投球速度則採用公制單位。
在香港,部份單位仍廣泛使用,如重量的“磅”和“安士”(盎司);長度的“呎”(英尺)和“吋”(英寸);“碼”仍常用於布匹、紙張和電線買賣;樓宇買賣使用“平方呎”計算面積;容積的“加侖”用於水務署的水費單食水用量。受美國入口炊具和食品(如乳製品)的影響,夸脫(quart)也有人使用。其他單位則已經甚少使用。
在馬來西亞,有幾個單位仍被廣泛使用:房屋土地買賣仍使用“平方呎”交易,“吋”依然為日常生活中唯一用來量腰圍的單位,建材以“呎吋”做買賣,中年人多用“呎吋”表達身高,較大的土地面積多數用“依格”(acre 英畝)來表達。“加侖”偶爾也會見於報紙有關水壩儲水量之類的報導。其他單位已經很少使用。
十二進制
簡介
十二進制是數學中一種以12為底數的記數系統,用十二進制比十進制要多用兩個符號。通常使用數字0~9以及字母A、B(或X、E)來表示。其中,A(或X)即數字10,B(或E)即數字11。美國速記發明人艾薩克·皮特曼還曾創造過一種標記法,使用翻轉的2和3來表示10和11。十二進制中的10代表十進制的12,也稱為一打。同樣的,十二進制的100代表十進制的144(=),也稱為一羅;十二進制的1000代表十進制的1728(=),也稱為一大羅;而十二進制的0.1則代表十進制的1/12。
由於“十二”有四個因數2、3、4、6,達朗貝爾等人認為,十二進制比十進制好,主張採用十二進制。但除了電子計算機以外,世界各國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都採用十進制進行計算。儘管如此,在西方,某些商品的計量仍使用十二進制。例如,十二支(鉛筆),稱為一“打”;十二打,稱為一“籮” 。
在度量衡的套用
十二進制在各種度量衡中也經常會使用。如英制單位中一英尺等於12英寸,金衡制中一金衡磅等於12金衡盎司。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曾使用的Uncia,既是長度單位也是貨幣單位,其在拉丁文中的含義是1/12。而在推行十進制系統前,古代英國使用的十二進制與二十進制混合的貨幣系統,其中一先令等於12便士。
其他十二單位計量
(1)長度單位英尺:1英尺=12英寸;
(2)1先令等於12便士;
(3)足球比賽罰點球的英制長度是12碼;
(4)日期計月;
(5)農曆計屬相年;
(6)鐘錶轉一圈12小時;等等。
瑞典歷史上有一位有遠見的國王就說過:“從日常套用的角度看,十二進制比十進制更方便。”他生前曾構想過,在他管轄的範圍內取消十進制,而代之以十二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