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分布與危害
一字竹象甲(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別名竹筍象甲、 杭州竹象蟲,屬鞘翅目象甲科,我國分布於陝西省以南、長江中下游各省,主要為害毛竹、桂竹、紅竹、金毛竹、篌竹等的竹筍。
雌成蟲以筍為補充營養,將筍啄成很多小孔;幼蟲吃食筍肉,造成腐爛退筍,筍成竹後,蟲孔累累,竹節節間縮短,竹材僵硬,斷頭折稍,嚴重者竹材損失 率在50%以上。
外形特徵
成蟲 體棱形,雌蟲體長17毫米,乳白至淡黃色。頭管長6.5毫米,黑色,細長, 表面光滑。雄蟲體長15毫米,赤褐色。頭管長5毫米,粗短,有刺狀突起。頭部黑色;觸角置於頭管基部的觸角溝內.前胸背板後緣彎曲呈弓形,中間有一梭形黑色長斑;胸部腹面黑色。鞘翅上各具有刻點組成的縱溝9條,翅中各有黑斑兩個,肩角及外緣內角黑色。腹部末節露於鞘翅外,腹面可見5節,黑色,第1節及末節兩側有赤褐色三角形斑。
卵 長橢圓形,長徑3.1毫米,初產為玉白色,不透明。後漸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半半透明。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3毫米,體柔軟透明,乳白色,背線白色。老熟幼蟲體長20毫米,米黃色。頭赤褐色,口器黑色,體有皺褶,氣門不明顯,背線淺黃色,尾部有深黃色突起。
蛹 體長15毫米,深黃色,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生物學特徵
在江蘇、浙江的小竹中多為一年1代,在毛竹中多為二年l代,以成蟲於土下一米深的土繭中越冬。浙江4月底 5月初成蟲出土,5月上、中旬交尾產卵,卵3-5天孵化。5月下旬起老熟幼蟲陸續墜地入土,築土室化蛹。 羽化出土的成蟲子日出露乾後,即可活動,晴天以上午8-11時半、下午2-5時半活動最甚,通常以雄蟲飛行為多,飛行時速度緩慢,嗡嗡作聲,一受驚擾,即墜落地面。陰雨天和晚上很少活動,常躲於雜草根部或落葉下。
成蟲出土後,即可上筍啃食筍肉。啃食時,頭向下,將頭管以45°-60°角度刺入筍中,進行補充營養,食完一孔內筍肉,拔出頭管,向上倒退5-10毫米,再刺入筍內取食,一頭成蟲可連續啃咬6一18個孔,再飛到另一株筍繼續取食。竹筍蛀孔處,筍肉向內凹陷,材質僵硬,筍節不再增長。
生長繁殖
成蟲經補充營養後,隨即交尾,一般雌蟲停息於筍上取食,雄蟲飛翔尋偶。在林中雄蟲作波浪式飛行,飛至桂竹筍高1米多、毛竹筍高2米多處,再向上飛行,直至筍梢,尋找雌蟲,若發現雌蟲即停息在雌蟲體側, 經半小時即行交尾,交尾需時3-25分鐘。常見2、3條雄蟲相互爭配一雌蟲,雌蟲一邊交尾一邊取食,從不停息,雌雄成蟲均可以多次交尾。雌蟲產卵時先停息筍上,頭向下,以頭管在筍箍邊緣咬鑽,頭管與筍垂直,前、後胸緊貼於筍上,後足立起,腹部上翹,觸角與頭管垂直,並左右擺動向筍內咬鑽,咬成表面直徑1.3毫米,內部3×5毫米,與頭管同長的產卵孔。
成蟲拔出頭管,調轉身體,頭向上稍抬,足抱筍,腹部緊貼於筍上,將產卵管伸入產卵孔中,產卵一粒,偶有兩粒。產卵完畢,雌蟲復調轉頭,沿筍斜行向下爬3-5厘米,再咬產卵孔,每咬一產卵孔需時10分鐘。卵產於筍的最下一盤枝節到筍捎之間,以中部為多,一筍節可產卵3-5粒,一株筍最多可產卵80粒 。初孵幼蟲在產卵孔中取食,被害部位停止生長。3齡幼蟲食量漸增。幼蟲多咬食筍節處的筍肉或小枝,一般不轉移。幼蟲性好鬥,兩條幼蟲相遇,常雙雙被咬傷或咬死,若體壁被咬傷,能癒合結疤,並在脫皮時脫去。幼蟲脫皮前靜息不動,脫皮後全部呈粉白色, 1小時後恢復正常,陸續取食。幼蟲老熟後,向筍外蛀食,將筍咬一直徑7-9毫米的圓孔,孔口下方有一以咬碎的筍箕纖維墊平的傾斜坡,5月下旬一6月上旬幼蟲沿坡滑落,尋找適宜的地面入土,在8一15厘米深處,築長20-25毫米橢圓形的土室,如土室被擊破,可復建一次。幼蟲在土室中頭向上,10-15天即化為蛹。
鞘翅目(八)
鞘翅目通稱甲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具如下特點:體型大小差異甚大,體壁堅硬;口器咀嚼式;觸角形狀多樣,10-11節;前胸發達,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為角質硬化的鞘翅,後翅膜質;幼蟲為寡足型,少數為無足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