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6年10月中旬,包括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等諸多省內高校在微信平台相繼推出“一周戀愛”活動,而上述報名通知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學生黨扎堆報名參加。
玩法
記者了解到,不同於社會婚戀機構給單身男女推出的複雜多樣的線上交友活動,此次高校推出的“一周戀愛”可謂是條件苛刻,玩法簡單。
就申請條件而言,報名者必須是同一學校的在校生或畢業3年內的校友,學生通過平台報名,並提交學生證或畢業證相關身份證明材料,同時交付25元押金後,系統才會根據申請者需求匹配相應的戀人。
“活動只匹配50對戀人,匹配不成功者,系統會自動退款。”專為暨南大學在校生提供交友服務的“掌上小暨”微信公眾號顯示,該平台於10月10日推出“一周戀愛”活動,僅一天時間就超出報名人數預期,系統不得不提前截止報名時間。
如何篩選戀人
記者了解到,在報名表中,參與者在提交個人身份證明資料的同時,還需描繪“理想中的愛情”、“理想中的他/她”,後台接收數據後會根據雙方的興趣愛好和校園關係進行匹配。
“比如,如果一個畢業2年的暨大學子提交了報名表,那系統一定會給之匹配一位畢業生,這樣雙方溝通更順暢,成功幾率也就更大。”組織“一周戀愛”活動的王同學如是解釋。
體驗效果
多名參與者告訴記者,與諸多社會婚戀機構相親男女見面就聊“車子、房子、票子”不同,“一周情侶”的玩法更具校園清新風。已畢業2年的小余(化名)基於好奇報名參加了專為暨南大學學子而設計的“一周戀愛”活動,在報名2日後,她成功收到了系統為之匹配的戀人信息和與之對應的戀愛任務。
“系統只會告訴你對方的微信號,我們加了之後發現都是同一級的校友,聊起來也就自然很多。”小余告訴記者,自己單身多年,不懂戀愛技巧,而系統則幫其提供了解決方案。
“事實上,每一天我都收到了戀愛任務,比如幫他做份愛心早餐、列出喜歡的歌單,並為對方唱首歌、約對方散步聊天,擁抱拍照等,我都覺得挺小清新的。”
還在體驗的小余並不這么認為,“雖然雙方都是校友,學習經歷相似,但線上交友畢竟缺乏感情基礎,難以走到最後。”
不過,小余還是認同高校推出的這一系列戀愛指令活動。“我們平常的生活圈子太小,這類校友戀愛活動因注重雙方興趣愛好和共同的校園回憶因此顯得很具吸引力,同時還可幫助我們拓展交際圈。”
觀點
校友相親安全度高
活動嚴格控制了申請條件,要求報名者必須是同一學校的在校生或畢業3年內的校友。通過平台報名後,也需要提交學生證或畢業證相關身份證明材料。有同學表示,相對來說校友安全度挺高的,就算不能成功談戀愛,多個朋友也不錯啊。
簡單篩選不靠譜
雖然活動方對參加活動的人員身份信息進行了驗證,但對於活動的安全性,不少人依舊錶示擔憂。有網友就表示,簡單的畢業證不能代表什麼,假畢業證也挺常見。這樣簡單的後台篩選並不靠譜,同學們的信息以及個人安全並不能被保障。
婚戀專家:線上交友需謹慎對待
針對大家的不同觀點,主辦方和參與者也都表示,這並不是一場一本正經的相親活動,校園清新風活動雖好,但真的想找到相伴一生的人卻並不現實。有婚戀專家也表示,毫無感情基礎的線上交友猶如空中樓閣,大學生應謹慎對待。
媒體評論
就活動本身而言,我倒看不出有啥特別出彩之處。網路和社交軟體本來就該打開年輕人的擇偶面,讓戀愛多些選擇。比如當年聊天室、QQ流行之後,造就了“網戀”這個詞,網咖里滋生的愛意,一點點突破男女雙方的城鄉、地域,甚至門戶的限制,如此,才有了“穿過大半箇中國去睡你”這樣的當代愛情傳奇,依我看,乃是幾千年擇偶史上的一大變局,或曰一大進步。
反觀“一周戀愛”,卻更像是網路時代的一股擇偶逆流。打著新技術的幌子,卻把男女大學生的情感視線限制在校友或者本校同學的範圍之內,更別說現在大學裡性傾向多元,說不好聽,這叫觀念陳舊,搞內部消化、近親繁殖。回想我自己的大學時代,師兄師妹師姐師弟彼此之間要認識,那是很容易的事。可以組織宿舍聯誼,或者女生少的系的男生找女生多的繫結對子。看上誰了,可以給對方遞小紙條、寫情書,或者請人傳話兒,甚至去女生宿舍“站崗”。總而言之,心誠與否,全看你是否願意肉身付出。自己不主動,手指戳幾下手機螢幕,然後指望一個叫“後台”的東西幫你“配對”,你可知道,懶人永遠無法創造奇蹟……
有人會說,網路配對,現在這很正常。我可能想法老派,總之這樣的活動,我是越看越不正常。比如說,這個“一周戀愛”活動,若男女成功配對,雙方都會收到某個“戀愛任務”,比如女方為男方做份愛心早餐(宿舍怎么開伙?)、列出喜歡的歌單,並為對方唱首歌、約對方散步聊天,擁抱拍照等……感覺就像打網遊,完成任務刷積分,形式大於實質。愛情本是浪漫,套路太多,戀愛程式化,這能叫愛情嗎?
也有可能,這項活動本來也沒指望參與者真能“一周速配”,而更像是玩過家家,遊戲性質大於約會。只是,真人不主動不見面,卻要透過虛擬世界的無形之手為你安排良緣,想一想,夠絕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