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潤肺止咳,益腎補虛,消食,祛風活血。
主治
用於風熱咳嗽,肺燥咳嗽,肺癆咳嗽,百日咳,腎虧體虛,小兒食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風熱咳嗽,百日咳,久不愈者:一匹草、兔耳風、地茄子各30g。煎水服。
2、治小孩積食疳:一匹草、雞屎藤各30g,桐子根、卷子根、打碗子根各15g,糊米少許。煎水服。(1-2方出自《重慶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蒸後曬乾。
形態特性
梳帽卷瓣蘭又名:卷瓣蘭、橙紅卷瓣蘭。根狀莖匍匐,粗3-5mm,被杯狀膜質鞘或鞘腐爛後殘存的纖維。假鱗莖在根狀莖上彼此相距3-11cm,卵狀圓錐形或狹卵形,長2-5cm,中部粗6-15mm,頂生1枚葉,基部被鞘腐爛後殘存的纖維,乾後灰褐色。葉革質,長圓形,長7-21cm,中部寬1.6-4.3cm,先端鈍並且稍凹入,基部具長1-2.5cm的柄。花葶黃綠色帶紫紅色條斑,從假鱗莖基部抽出,直立,通常長約17cm,傘形花序具數朵花;花序柄纖細,粗1-2mm,具長5-10mm的筒狀鞘;花苞片淡黃色帶紫色斑點,披針形,長約5mm,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纖細,長約1cm;花淺白色密布紫紅色斑點;中萼片卵狀長圓形,凹的,長約5mm,中部寬約3mm,具5條帶紫紅色小斑點的脈,邊緣紫紅色,近先端處具齒,先端具1條長約3mm的芒,芒的表面稍粗糙或被細乳突;側萼片長圓形,比中萼片長3-4倍,基部貼生在蕊柱足上,先端稍鈍,基部上方扭轉而上下側邊緣除基部和先端外分別彼此粘合,全緣,具5條脈;花瓣長圓形或多少呈鐮刀狀長圓形,長約3mm,中部寬1mm,先端具長約0.8mm的芒,具3條粗厚的脈,脈紋具紫紅色斑點,兩面密布細乳突,邊緣紫紅色具篦齒狀或不整齊的齒;唇瓣肉質,茄紫色,卵狀三角形,從中部向外下彎,基部具凹槽並與蕊柱足末端連線而形成活動關節,先端稍鈍,唇盤中央具1條白色縱條帶;蕊柱黃綠色,很短,蕊柱翅在蕊柱中部稍向前擴展;蕊柱足白色帶紫紅色斑點,向上彎曲,長約3mm,其分離部分長約1.5mm;蕊柱齒三角形,長約1mm,先端急尖;藥帽黃色,前端稍收窄,先端邊緣篦齒狀。花期2-10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樹上。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
相關論述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咳嗽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