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中國年度最佳隨筆》

《2001中國年度最佳隨筆》從2001年發表於全國數十家報刊雜誌的隨筆中,精選出近50篇,集中展現了2001年隨筆創作的風貌與成就。 所收錄的隨筆主要帶有“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性質,蘊涵了隨筆作家們精緻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言說精神,白紙黑字間閃爍的是作家的學養、識見、胸襟、稟賦和個性,也反映了選編者對2001年度隨筆創作的獨特把握。 本卷收入吳江、李普、賈植芳、金克木、韓靜霆、馮驥才等近50位作家的近50篇佳作。

基本信息

2001中國年度最佳隨筆 本書目錄

編者的話
一 中國文明如何定位?
二 我所經歷的真理標準討論
三 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追憶
四 如何走出?
五 奴隸語言和奴才語言
六 思想與思想者
七 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動
八 沫沙十年祭
九 後搖籃曲
十 紀念日曆
十一 留在紙上的蒼涼
十二 心沉如鉛讀遺書
十三 《思痛錄》成書始末
十四 一個不能忘卻的朋友――范泉
十五 關於周揚的思考

2001中國年度最佳隨筆 文章節選

中國文明如何定位?資中筠 2001年被聯合國定為“不同文明間對話年”。似乎伊朗是這一活動的主角之一,是對話年的發起國。在2000年9月的文明對話會議上伊朗總統哈塔米作主要發言,有一句話頗有警世的味道:“一個徹頭徹尾為政治、軍事、經濟條件所控制的世界最終不可避免地要破壞環境,摧毀一切精神和藝術的家園……使人的心靈無所依歸。”這一倡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和意義,以及伊朗領導人的意圖,不是本文的關注點。它引發我深思的是:歐美人認同基督教文明,西亞北非許多民族以伊斯蘭文明為旗幟,作為世界公認的幾大文明體系之一的中華文明,今天究竟如何定義?真的,今天我國在世界上能自稱代表什麼樣的精神文明呢? 方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舉世矚目。精神卻遇到了危機,民族自性(national identity)成了問題。作為一種主流的社會傾向,重器物輕精神之風達到高峰。從歷史上看,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圈:古代中國只重文。風光一時,名傳青史的率多是不事生產的文人,那些為建設物質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被列人工匠,除個別例外,其名與學都不傳。後來在西方的奇技淫巧前吃了大虧,先進人士大力提倡學習聲光電化,在船堅炮利方面急起直追,在這追趕過程中全社會重理工輕人文之風逐漸形成。1949年以後,由於意識形態原因,這一趨勢更走向極端。高校院系調整明顯地發展工科,壓縮文科(為方便計,本文提到的文科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文革”中,在大學幾乎停辦的關鍵時刻有最高指示曰:“大學還是要辦的,我指的是理工科大學。”文科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今天,知識及其分子理論上得到重視,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