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背景
絕頂亭,在吳興西北弁山峰頂。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閒居弁山,59歲登亭述懷,抒寫他對時局的感想。作者為南宋主戰派人物之一,南渡八年,未能收復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卻一味向敵求和,與敵妥協,使愛國志士不能為國效力,英雄豪傑也無用武之地。
評價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形容亭在絕頂,既高且小,從遠處遙望,若隱若現;這是緊扣題中“絕頂小亭”來寫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為亭基在弁山絕頂,這是吳興地區的最高峰。“笑談”句,說作者已經“登”亭,已經以59歲之年登上了絕頂小亭。而且還只是一個人在千峰之上對兒輩或其他隨從人員獨自談笑;因為他不是和朋友或同僚一起登亭,而只是他一個人談笑在千峰之巔,就可見其豪放曠達,縱情山水,年既老而不衰。可是遙望中原,看到北方的萬里山河,縱橫亂雜地泛溢著雲煙霧浪,又還能與誰同賞?“與誰”二句倒裝,一則說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賞玩;二則說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賞的人,因為主戰派不斷受到排擠和打擊,朝中幾已無人的了。作者“笑談”的豪情一下轉向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惆悵。
換頭二句“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說自己人雖老了,情懷不變,還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國事放在心上,總在作著恢復中原那萬里山河的計慮和打算。這裡以“老去情懷”反襯“天涯想”的愛國心切,矢志不渝;表現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整個時局,畢竟不是個人的壯志豪情所能改變的,作者南渡後曾在朝作官,後被迫離朝,在弁山居住;接著出任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已經是地方官,無法左右朝廷的政策了;現在連地方官都已去任,歸居在弁山,年齡也已經59歲,復出不知何年何月,他的“天涯想”又在何時得以實現?自覺回天無力,所以有“空惆悵”之句,一個“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鉤銷掉了,又回到了無可奈何、孤獨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現出某些頹喪情緒。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結句又勸勉隨從小輩(很可能是少子葉模等兒輩),“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說年輕人應該豪放一點,不要學習我這衰老之人的模樣。是示人,也是律己。
意義
這是一首小令詞,篇幅不長,可是翻波作浪,曲折迴旋地抒寫了詞人十分矛盾複雜的心緒。清人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曲藝概》中說:“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之三昧。倚聲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夢得詞似已得此三昧,波瀾跌宕,曲盡其妙,且處處轉折,無不緊扣題意,即便本篇小令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http://www.yuwen789.com/book/reading/reading_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