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點絳唇·紅杏飄香【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詞
原文
點絳唇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注釋
⑴盡:猶言“總是”。⑵傷春緒:相思情。
詞牌
【點絳唇】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雙調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又有《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等異名。引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
○●○○,●○○●○⊙▲
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
●●⊙○,●●○○▲
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
作者
蘇軾(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賞析
這是一種相思懷人之作,寫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見東坡豪放而外,別有一番情懷。“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起筆點染春色如畫。萬紫千紅之春光,數紅杏、柳煙最具有特徵性,故詞中素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江上柳如煙”之名句。此寫紅杏意猶未足,更寫其香,著一“飄”字,足見詞人感受之馨逸。寫翠柳,狀之以含煙,繼之以拖輕縷,既能寫出其輕如煙之態,又寫出其垂絲拂拂之姿。這裡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邊二句,遂由景及人。“水邊朱戶”,點出伊人所居。朱戶、臨水,透出一種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盡卷黃昏雨”,詞筆至此終於寫出伊人,同時又已輕輕宕開。伊人捲簾,其所見唯一片黃昏雨而已。“黃昏雨”,隱然喻說著一個愁字。冠一盡字,猶言總是,實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無可奈何之情。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燭影暗承上文黃昏而來,搖風,可見窗戶洞開,亦暗合前之朱戶捲簾。傷春緒即相思情,一枕,言總是愁臥,悉緒滿懷,相思成疾矣。此句又與上片盡卷黃昏雨相映照。上寫伊人捲簾愁望黃昏之雨,此寫自己相思成疾臥對風燭,遂以虛摹與寫實,造成共時之奇境。“歸不去”,一語道盡此情無法圓滿之恨事。
“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鳳樓朱戶歸不去。唯有長存於心的矚望而已。“何處”二字,問得悽然。矚望終非現實,現實是兩人之間,橫互著一段不可逾越之距離。詞人以芳草萋萋的舊典象喻之。此路雖是歸路,直指鳳樓朱戶,但實無法越過。著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長地遠之恨,躍然紙上。
起句對杏香柳煙之一往情深,與結句芳草迷路之歸去無計,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淒迷。此詞造詣之妙,還於意境之空靈。紅杏柳煙,屬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畫。芳草歸路,似喻人間阻絕,亦具悽美之感。此詞意蘊之本體,實為詞人之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