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的題目,是賀聖遂老弟提出來的。那時,聖遂剛到復旦大學出版社任職不久,有一次到我家來閒談,順便說起,以《魯迅的抬棺人》為題寫一本書,一定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個選題很有值得開掘之處,可以作為《魯迅後傳》來寫,就接受了下來。但要寫《後傳》,總得先寫《前傳》或《本傳》。我原來寫過一本《魯迅傳略》,篇幅較少,本有擴寫成《魯迅傳》的想法,但那時魯迅研究中許多問題搞得很混亂,需要加以梳理和澄清,關鍵還是要從魯迅本人的著作中尋找答案。我就在重新解讀魯迅著作的基礎上,評點了魯迅的雜文、小說、詩歌、散文和書信,出了四部評點本,並在此基礎上,寫出《魯迅傳》。其間還穿插著寫了幾本別的書。
待到著手寫《魯迅後傳》,已經過去將近十年的時間了。好在聖遂不催不逼,讓我慢慢地讀,慢慢地寫。可惜我才疏學淺,慢工卻出不了細活。
作者簡介
吳中傑教授、博士生導師。1936年出生,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執教。主要從事文藝理論、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古代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於魯迅研究用力尤勤,兼寫雜文隨筆。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吳中傑評點魯迅小說》、《吳中傑評點魯迅雜文》、《吳中傑評點魯迅詩歌散文》、《吳中傑評點魯迅書信》、《魯迅的藝術世界》、《魯迅畫傳》、《魯迅傳》、《海上文譚》(與高雲合作)、《文藝學導論》、《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主編)等,又有散文集《人生大戲場》、《舊途新旅》、《海上學人》、《復旦往事》等。他所主持的“文藝學系列教材建設”項目,獲2001年度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創作
早在大學三年級做學年論文和四年級做畢業論文時,吳中傑研究的選題都是魯迅的作品。畢業之後,吳中傑與愛人高雲一起,將那兩篇文章擴寫成他們的第一本著作:《論魯迅的小說創作》。“文革”中,吳中傑可謂命運坎坷,成為復旦大學和上海市的重點批判對象,而在挨批鬥中,卻對魯迅著作有了新的體會。“文革”之後,他首先做了上下兩本《吳中傑評點魯迅雜文》,受到了讀者的歡迎,於是接著又評點了魯迅的書信、小說和詩歌散文。《魯迅的藝術世界》是由過去的《論魯迅的小說創作》、《論魯迅的雜文創作》和《魯迅文藝思想論稿》三本書修訂而成,《魯迅畫傳》則是由《魯迅傳略》改編而成。吳中傑在此基礎上寫出《魯迅傳》和《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
《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有獨特的切入點,“抬棺人”一說尤其引人注目。吳中傑說:“為魯迅抬棺的十六位青年作家,就是魯迅文學事業的接班人。他們受到魯迅的信任,也為捍衛魯迅的文學道路而鬥爭,因而經歷了文壇上的風風風雨雨。”《魯迅的抬棺人》選擇了蕭軍、胡風、聶紺弩、黃源、巴金這五位抬棺人,再加上馮雪峰作為描寫對象。馮雪峰當時因肩負中共中央特殊使命而處於秘密狀態,未能參加抬棺,卻是魯迅喪事的策劃者。從他們所堅持的文學主張和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可以透視出魯迅文學道路的歷史命運。正是從這一角度著眼,此書的副標題是:《魯迅後傳》。吳中傑解釋:“《魯迅後傳》當然可以有不同的寫法,比如,也可以專寫魯迅身後的是是非非,環繞著他的爭論。但魯迅對於不虞之譽和不虞之毀都並不在乎,重要的還是他所開創的文學道路的興廢。本書所著重描寫的,就是這一方面的內容。因而,魯迅抬棺人的命運,也就不僅是他們個人際遇,而是關係到中國文學發展的道路問題。”
吳中傑在《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的前言中引用了一個例子: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扯出了一個要是魯迅今天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的話題。這對《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一書頗具啟示意義,吳中傑說:“蕭軍因為桀驁不馴,最早受到批判,1948年中共中央東北局還專門為他做出一個‘決定’,把他的問題定性為‘反蘇、反共、反人民’;胡風因為堅持魯迅的文學理念,在1955年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團’的頭目,關押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1957年,馮雪峰、聶紺弩和黃源全被打成‘右派分子’;周揚在文藝界‘反右運動’的總結報告《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中,將馮雪峰作為個人主義文藝思想的代表人物加以批判,而聶紺弩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反林彪、江青罪被打成‘反革命’,判為無期徒刑;巴金在‘文革’之前雖然還保有一定的位置,但也一直挨批,而‘文革’風暴一起,就被作為‘黑老K’而受到批鬥。”
目錄
前言
蕭軍:一個獨立不羈的作家
胡風:九死而未悔的藝術殉道者
雪峰:頭顱撞在理想的碑石上
紺弩:不自由的大自由主義者
黃源:在文藝與政治的夾弄中
巴金:重新舉起了“講真話”的旗幟
附錄:魯迅與“遵命文學”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