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規劃教材:大學生心理修養》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規劃教材:大學生心理修養》

自1987年2月浙江大學首先開設了大學生心理衛生課以來,國內很多高校也先後開設了大學生心理衛生課,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浙江大學曾對四個教學班累計691人的教學干預效果進行無記名調查,結果顯示96%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幫助很大”、“有幫助”,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由干預前的“一般”提高到“良好”。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比例越來越大,但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必修課的不多,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尤其是高職院校。由於社會對心理健康的偏見和學生對心理健康的不了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對選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較大壓力。2008年9月,在我們對浙江省高校開展的一次調查中顯示,關於課程名稱,教師中選“心理修養”的占44.44%、選“心理健康”的占33.33%、選“心理保健”和“無所謂”的分別占11.11%;而學生中希望用“心理修養”的占54.78%、用“心理健康”的占11.30%、用“心理保健”的占7.83%,其餘的選“其他”或“無所謂”。他們認為“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課程名稱給人的感覺是“自己心理有病才會選這門課,心裡總是怪怪的”,“心理修養”這一名稱則“體現心理素養或素質,起碼沒有把我們當病人,容易接受”,“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的一部分,提高心理修養,即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等。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良好的健康個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和諧,再進而構建和諧社會。浙江大學馬建青教授曾在20世紀80年代末指出心理衛生有三級功能:初級功能——防治心理疾病;二級功能——實現心理調節:三級功能——促進心理發展。“心理修養”真正體現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發展的理念,真正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和著眼點,也能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從容學習。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適應與發展
第一節 適應與發展
第二節 大學生適應和發展的任務和要求
第三節大學生適應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三章 生涯規劃
第一節 生涯規劃的意義
第二節 生涯規劃的幾種主要理論
第三節 大學生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大學生生涯規劃的基本內容
第四章 認識自己
第一節 自我意識
第二節 人格概述
第三節 大學生的人格
第五章 做學習的主人
第一節 學習心理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學習心理
第六章 情緒管理
第一節 情緒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的情緒
第三節 大學生的情緒管理
第七章 大學生人際交往
第一節 人際交往概述
第二節 人際交往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技巧
第八章 戀愛與性心理
第一節 認識愛情
第二節 大學生的愛情
第三節 大學生性心理修養
第九章 挫折、壓力與危機
第一節 認識挫折與壓力
第二節 挫折應對
第三節 心理危機干預
第十章 敬畏生命積極發展
第一節 尊重生命
第二節 積極心理培養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
一、什麼是健康
俗話說:擁有健康就擁有希望,擁有希望就擁有了一切。健康是學習、創業和幸福生活的本錢,沒有健康,一切就無從談起。健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追求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黨的十六大把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律,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什麼是健康?眾說紛紜。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健康就是一個人身體沒有疾病和生理機能正常,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在不斷地變化。現代對健康的理解趨向的是一種“立體健康觀”或者說是“整體健康觀”(F.D.Wolinsdy:《健康社會學》,1998),即健康應由心理尺度、醫學尺度和社會尺度來評價,健康的概念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走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同時認為健康是一種積極的選擇,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黑爾斯(2005)說:“健康可以定義為有意義、愉快的生活,或者更明確地說是有目的地選擇生活方式,這樣選擇的特點是使個人責任和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得到最大增強。”
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衛生組織宣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全安好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還提出了健康的十條標準: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