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網路教育系列教材·素質引領人生:大學生素質修養》

《高等院校網路教育系列教材·素質引領人生:大學生素質修養》

全書視野開闊,內容豐富,聯繫實際,可操作性強,對大學生加強素質培養,提高生活質量,促進人生髮展具有啟迪、指導和實踐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素質引領人生:大學生素質修養導論》從當代國際環境、科技發展、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提出的素質要求和人生課題出發,構建了大學生探索人生的思維坐標、素質坐標、價值坐標和路向坐標,對大學生的素質修養與人生髮展的內在聯繫和互動關係作了立體而又全面的探析,對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營造人生意境,進行性格塑造、最佳化人生個性,加強道德修養、提高人生品格,培養愛國情懷、擔當人生責任,努力學會學習、促進人生髮展,確立理想目標、追求人生價值,錘鍊職業素質、奠定成功基礎等方面作了充分闡述和具體指導。

目錄

第一章大學生活:人生成長新階段
第一節理解大學
第二節人生思考的坐標
第三節用核心價值引領素質提升
第四節開創人生新境界
第二章面對挑戰:人生素質的啟示
第一節國際風雲與政治信念
第二節科技發展與智慧型結構
第三節市場經濟與成才模式
第四節大學階段的人生課題
第三章心理健康:人生意境的營造
第一節意境:人生的心理體驗
第二節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第三節大學生的心理障礙
第四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最佳化途徑
第四章性格塑造:人生個性的培養
第一節性格的構成
第二節性格塑造的人生意義
第三節性格的可塑與途徑
第四節良好性格的培養
第五章道德修養:人生品格的鑄造(一)
第一節品格:素質、形象與評價
第二節行為自律與道德意識
第三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六章道德修養:人生品格的鑄造(二)
第一節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
第二節大學生活的道德準則
第三節人的全面發展與團隊精神
第七章愛國情懷:人生責任的擔當
第一節愛國主義是一面偉大的旗幟
第二節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第三節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振興
第四節做忠誠的愛國主義者
第八章學會學習:人生髮展的動力
第一節學習,一種生存發展方式
第二節樹立新的學習觀念
第三節大學學習的方法論原則
第四節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第九章理想目標:人生價值的追求
第一節目標,人生的價值尺度
第二節大學生目標選擇透視
第三節人生理想與人生價值
第四節循序漸進,追求成功
第十章職業素質:人生成功的基石
第一節職業及其意義
第二節理想職業與職業理想
第三節職業化與職業素質
第四節職業精神:職業素質的凝鍊
第十一章超越大學:人生進程的路向
第一節走向社會
第二節走向未來
第三節走向現代化

前言

網路教育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育資源傳播、組織教學的一種嶄新形式,它突破了傳統教育傳遞媒介上的局限性,實現了時空有限分離條件下的教與學,拓展了教育活動發生的時空範圍。從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華大學等4所高校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高校以來,我國網路教育歷經了8年發展期,目前全國已有67所普通高等學校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註冊學生超過300萬人,畢業學生100萬人。網路教育的實施大大加快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使之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它的不斷發展,也必將對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學習型社會的椅建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華東理工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之一。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憑藉其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良好的師資條件和社會聲望,自創建以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網路教育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新型教育組織形式,如何有效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傳遞,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認真探索其內在的規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亟待解決的課題。為此,我們與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合作,組織了一批多年來從事網路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結合網路教育的學習方式,陸續編撰出版一批包括圖書、課程光碟等在內的遠程教育系列教材,以期逐步建立以學科為先導的、適合網路教育學生使用的教材結構體系。
掌握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把握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組織教材編寫的一個主要目的。系列教材包括了計算機套用基礎、大學英語等全國統考科目,也將涉及管理、法學、國際貿易、化工等多學科領域的專業教材。

精彩書摘

第一章大學生活:人生成長新階段
第二節人生思考的坐標
大學生人生思考的正確與否,對於他們能否正確認識大學生活的人生意義、把握大學生活的現實要求、提高大學生活的品位和質量,至關重要。而直接影響大學生人生思考的決定因素,則在於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思維方式的正確與否。因此,大學生要在人生思考和探索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結論,就必須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下,建立起人生思考的正確坐標。
一、人生設計的思維坐標:“三個面向”
恩格斯曾致信英國女作家瑪·哈克奈斯,就藝術人物的塑造問題指出:“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裡的“環境”一詞,既是指空間環境,即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又是指時間環境,即人物生存的時代特徵。列寧也曾就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強調指出,要把歷史人物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加以具體的歷史的全面考察。這“一定的歷史範圍”既包括當時的時代特點,又包括當時的社會背景。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人的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進行的,都受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都必然帶有他那個時代和社會的歷史特點。因此,無論是塑造藝術人物,還是評價歷史人物,都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和方法,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時空環境中、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去塑造、評價。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