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一夥以歐洲為基地的新納粹恐怖分子從前蘇聯搞到了一枚威力強大的核彈,並秘密計畫把它偷運到美國,趁著某個盛大集會之機,將其在超級碗體育場內引爆,從而製造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攻擊事件。當然,更恐怖的陰謀還在後面,恐怖分子們還準備將這次襲擊嫁禍給俄羅斯,妄圖以此點燃又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年輕幹練的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分析專家傑克·雷恩( 本·阿弗萊克飾)及時洞察到這個驚天陰謀,但是在充滿官僚氣息的政府里,沒人願意相信這個不到30歲年輕分析員,危急之中,雷恩得到了情報局裡睿智老道的分析顧問比爾·卡伯特( 摩根·弗里曼飾)的幫助,一老一少通力合作,他們必須要搶在這幫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動手之前,攔截核撣,阻止這個毀滅性悲劇的發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本·阿弗萊克 | 傑克·雷恩 | 配音 張傑(電影頻道配音) |
摩根·弗里曼 | 比爾·卡伯特 | 配音 葉保華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羅伯特·鮑勃 | 配音 張遙函 |
列維·施瑞博爾 | John Clark | 配音 趙震 |
布魯斯·麥克吉爾 | Gene Revell | |
菲利浦·貝克·霍爾 | David Becker | 配音 張傑 |
阿蘭·貝茨 | Dressler | |
布麗姬·穆娜 | Dr. Cathy Muller | 配音 馬海燕 |
塞倫·希德 | President Nemerov | |
朗·瑞弗金 | Sidney Owens | 配音 蕭國隆 |
傑森·溫納 | Aircraft Carrier Petty Officer | |
馬賽爾·金寧 | Baltimore Cop | |
Ken Jenkins | Admiral Pollack | |
John Beasley | General Lasseter | |
Russell Bobbitt | Israeli Pilot |
職員表
製作人 | 湯姆·克蘭西、Stratton Leopold、梅斯·紐菲爾德 |
原著 | 湯姆·克蘭西 |
導演 | 菲爾·奧爾登·羅賓森 |
副導演(助理) | Erik Ajduk、Alexandre Bernard、Julian Brain、Stéphane Byl |
編劇 | 保羅·阿塔那斯奧、Daniel Pyne |
攝影 | John Lindley |
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剪輯 | Nicolas De Toth、尼爾·特拉維斯 |
選角導演 | Mindy Marin |
配音導演 | 蕭國隆、李蘊傑 |
藝術指導 | 珍妮·克勞迪亞·歐普瓦 |
美術設計 | Martin Gendron、Isabelle Guay、Michele Laliberte、Andrew Neskoromny、克勞德·帕雷、John DeMeo |
服裝設計 | Marie-Sylvie Deveau |
視覺特效 | Glenn Neufeld、Derek Spears |
布景師 | Doug Carnegie、Cindy Carr、Jon Danniells、Martin Laramy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 |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音樂原聲
序號 | 專輯曲目 | 演唱者 | 時長 | 專輯製作 |
01 | If We Could Remember | Yolanda Adams | 3:33 | 高德·史密斯 |
02 | The Mission (Includes If We Could Remember) | Shana Blake Hill | 6:00 | |
03 | The Bomb | 2:59 | ||
04 | That Went Well | 2:48 | ||
05 | Clear The Stadium | 1:37 | ||
06 | If We Get Through This | Tabitha Fair | 3:40 | |
07 | The Deal | 2:38 | ||
08 | Changes | 2:30 | ||
09 | Snap Count | 2:16 | ||
10 | His Name Is Olson | 1:55 | ||
11 | Nessun Dorma | Bruce Sledge | 3:02 | |
12 | Deserted Lab | 1:56 | ||
13 | Real Time | 2:54 | ||
14 | How Close? | 6:09 | ||
15 | The Same Air | 2:01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本·阿弗萊克為拍攝該片赴蘭利的中情局總部實地考察和學習,在特工的陪同下,他參觀了中情局的各種設備,並與俄羅斯分析員會面。
•片中出現的航母是美國海軍CVN-74“斯坦尼斯”號航母。
•馬特·達蒙曾在片中客串一名服務生,但他的畫面最終被全部刪剪。
•影片片名源自溫斯頓·邱吉爾的講話。
•扮演俄羅斯總統奈莫羅夫的塞倫·希德在出演影片之前根本不會講俄語,片中的大段俄語台詞是他在兩周內學會的。
•在拍攝沙漠場景時,劇組的多部Panavision攝影機因高溫而出現了故障。
•片尾奈莫羅夫的講話源自約翰·甘迺迪的一次演講。
•《恐怖的總和》是獲準進入克里姆林宮拍攝的第一部美國電影。
•為了更深入的研究角色,影片主演本·阿弗萊克特地前往馬里蘭拜訪了作者湯姆·克蘭西。
穿幫鏡頭
•在核爆時的醫院內景中,衝擊波和爆炸亮光同時到達,但在事實中若醫院就在體育場旁邊,醫院則會被夷為平地。
•當美軍戰機襲擊俄空軍基地時,機上的防撞燈都在閃亮,這在實戰中是不可能的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方 |
2004年 | 第30屆土星獎-最佳DVD套裝 | 提名 | 《恐懼的總和》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製作
拍攝背景
影片改編自湯姆·克蘭西的同名小說《恐懼的總和》,電影忠實於原著,但是受9·11事件影響,製片方將原著中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者改為新納粹分子。
場景搭建
該片片頭摩根·弗里曼和詹姆斯·克倫威爾走進防核掩體的場景 是在加拿大的一座真實防核掩體中拍攝的。而A-4空中之鷹攻擊機掛載一枚核彈的畫面則採用電腦後期製作生成。影片拍攝周期約為4個月,在製作設計師的帶領下,藝術部門共搭建了100多個布景和外景,將蒙特婁改頭換面為華盛頓、巴爾的摩、俄羅斯、維也納、烏克蘭、戈蘭高地和大馬士革。
拍攝過程
為保證片中情節的真實和精準,製片方從軍方和政府部門聘請了多名顧問。此外,國防部還允許製片方拍攝很多軍用飛機,如F-16、B-2和黑鷹直升機等等。在國防部的授權下,劇組的藝術部門進入五角大樓、白宮和國家空中指揮中心。在軍方監督下,劇組人員可以拍照、繪製草圖和作筆記。另外,國防部還允許劇組拍攝國家空中指揮中心的飛機起飛、飛行和補給燃料。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美國 |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 美國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 德國 |
Paramount Filmes do Brasil | 巴西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 阿根廷、荷蘭、瑞士、義大利、芬蘭 |
東寶東和 | 日本 |
Finnkino Oy | 芬蘭 |
Nelonen | 芬蘭 |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 荷蘭 |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 |
Mace Neufeld Productions | 美國 |
派拉蒙影業公司 | 美國 |
MFP Munich Film Partners GmbH & Company I. Produktions KG | 德國 |
S.O.A.F. Productions | 美國 |
上映日期
日期 | 國家 |
2002年5月31日 | 美國 |
2002年5月31日 | 加拿大 |
2002年6月7日 | 中國台灣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影片評價
《恐怖的總和》在軍事、戰爭、諜報和恐怖行動的刻畫上,仍舊有湯姆·克蘭西系列電影一貫的氣勢,許多經典武器如匿蹤戰機、黑鷹直升機等都尋求國防部技術動員,是拍的較為準確的軍事片之一。( 網易 評)
該片把故事設定在一個嚴重的大背景下,但始終脫離不開動作片本質,比較老實地遵循著動作片的遊戲規則,以英雄的個人冒險為主,不像災難片那樣發展出太多的線索。( 南方日報 評)
影片的配樂將懸疑動作片的亮度、張力與格局靈活拿捏,表現出了憾人心弦的緊張氣氛與氣魄。( 網易 評)
《恐懼的總和》是好萊塢精心打造的又一個“孤膽英雄”一人拯救全世界的神話。這種典型的好萊塢驚險故事片雖然談不上什麼藝術性,但它的聲光效果和緊湊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一大批影迷。( 羊城晚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