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曾經造成哲學本身的終結的印象。然而正如恩格斯晚年所指出的那樣,這終結同時也是一個新開端。後黑格爾時代的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展著。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無疑給這一時代烙下了最鮮明的印記,但只有把他們的工作與他們同時代哲學家的工作放在一起,我們才得到一幅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歷史畫面。為充分認識這個時期西方哲學的那些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理論成就,為便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之參照比較,我們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形式、按照思想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在本書的五篇(18章)中分別討論哲學觀、認識論、科學方法論、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論這五個占據19世紀中下期西方哲學家頭腦的主要問題,並在每篇小結中對這些問題上的各派觀點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關觀點進行集中的比較研究,以求從一個融歷史與理論於一體的視角出發對雙方作更好的理解。
簡評
馬克思和恩格斯否定過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在重新評價現代西方哲學、克服全盤否定傾向時,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關於意識形態的理論的前提下,對這些哲學的實際所是及它們發生作用的歷史和理論條件作出具體分析,既對它們作出求實的評價,又對馬恩當年的否定作出合理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二版《跋》等論著中對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處於公開敵對地位的條件下進行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不是評價現代西方哲學的普遍標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待現代西方思潮上與對待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樣一直強調應當與時俱進。
譯者作者簡介
趙修義,1938年生,上海市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現任上海哲學學會理事、上海倫理學會理事、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學會常務理事。著有《趙修義文集》、《現代西方哲學綱要》、《教育與現代西方思潮》、《職業道德新論》等。代表性論文有《尼采的“超人”及超人學說》、《試論尼采的認識論思想》、《現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代性》、《市場經濟、經濟學與倫理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等。
書摘
第一章 西方傳統哲學對哲學對象和任務的認同及“認同危機”的發生1831年,德圖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一場霍亂瘟疫中悄然去世,它標誌著哲學史上一個時代的終結。就德國來說,盛極一時的絕對唯心主義從此衰落。黑格爾學派的分化,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興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標誌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這不僅是一個學派的衰落,而且引發了一場哲學上的“認同危機”。克爾凱戈爾和尼采不僅否定黑格爾的體系,而且隨同他的體系一起,把古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也拋棄了。與此同時,在黑格爾去世的前一年,法國哲學家孔德發表了《實證哲學教程》的第一卷,用實證哲學向傳統的哲學觀開戰。實證哲學很快又傳到英國,同不列顛島上的經驗論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哲學潮流,衝擊著傳統的哲學觀。於是開始了一場泛及整個西方哲學界的“認同危機”。為什麼這么說呢?有必要對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哲學對象和任務的認同作簡略的回顧。§1西方古代的哲學觀古希臘人很早就以“愛智”或“追求智慧”的意義使用“哲學”一詞。一般哲學史家認為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最早使用這個詞,稱自己為“愛智者”。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1976)則認為最初見於赫拉克利特(Heraclius)的著作殘篇,並且不包含學說之意。但是,包括文德爾班與海德格爾在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真正把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明確起來的,是在柏拉圖(Plato)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時代。